儋州校区景观。新华网发
近年来,海南大学以当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参与者、参谋部、孵化器、后备队为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多地办学的特色优势,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贡献海大力量。
儋州校区: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博士进村“赋能”乡村振兴
“0.5+0.5+2+1”本科教学新模式、“田间地头”实践课堂、博士带“智”进村帮扶……近年来,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依托热带农林学院(农业农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打出系列教育实践改革“组合拳”,使科研成果与智力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微风徐徐,绿油油的田间作物悄然溜进学生的视野,一种种作物的“俊俏模样”,一个个“与众不同”的生长习性,让课本里的知识“活”了起来。
“实践出真知,‘认知实习’课程让我们走出象牙塔,真正理解了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2022级农艺专业本科生汪海川如是说。
“认知实习”是农业农村学院本科教学新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在该模式下,学生大一在校学习基础理论0.5学年,实现“心理断乳”;在生产企业、村镇学习锻炼0.5学年,自找短板、凝练兴趣、找准定位;大二、大三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程2学年,补齐短板,实现个人升华;大四在基层实习实践实训1学年,走向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
同时,该学院结合新农科建设要求,把学生融入创新平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进行全流程训练,以高水平科研带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学院把专业设在田间地头,让我们的学生较早地接触到农业生产一线,了解用人单位对工作的具体要求,实现供需深度融合的效果,降低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该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此外,儋州校区充分发挥热带农业人才资源优势,与儋州市积极探索博士团联村助村机制,对照儋州市和美乡村建设需求,精心选聘有实战经验且符合儋州需求的专业博士教师结对帮扶多个行政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把脉谋方,制定具有可行性的乡村发展规划,发展优势产业项目,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强力融合,全面为儋州乡村振兴赋能蓄势。
博士团走进儋州市中和镇,帮助该镇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拓宽“农、文、旅”融合发展规模,为该镇乡村发展规划、农技人才培育、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博士团为农场的朝天椒、释迦、庭院经济等产业提供了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相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了我们公司的致富带富能力,周围农户的人均收入实现了翻番。”相关企业负责人说道。
观澜湖校区景观。新华网发
观澜湖校区:建设高质量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
“新校区太漂亮了,听说之后还会有国际留学生过来一起学习,这不仅能让我收获练习口语的‘外教’和珍贵友谊,还能拓宽我的视野,以更加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整个世界的格局。”国际旅游学院2022级学生王一渌感叹道。
今年9月,海南大学观澜湖校区一期项目正式启用。校区以国际旅游学院(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数字影视学院等为办学主要依托,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三大主导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人才支持与科技支撑,着力打造相关科教平台,建设高质量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
“观澜湖校区将以中外合作办学为重点,建设开放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际化校区,塑造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深度融入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打造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示范。”海南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校区建筑设计采中国建筑艺术之所长,纳西方建筑美学之慧识,采用“一环一带多中心”结构,依托开放连续的生态景观区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居于核心的学习共享中心涵盖了教学、实验、阅览、会议、办公等多样功能,集约复合的空间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共享,构建因地制宜、绿色生态的校园空间环境。
此外,校区位于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口观澜湖4A级国家旅游园区,商业配套齐全,拥有免税购物中心等,是集旅游、娱乐、购物、休闲、餐饮及文化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校区周边还拥有多家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和国际化学校,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教学提供了高水平的行业实践资源支撑。
目前,校区二期项目国际影视及设计学院楼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师生活动中心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综合学术中心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其中国际影视及设计学院楼及师生活动中心预计2024年9月可投入使用。三期项目正在进行初步设计与概算编制工作,预计2026年可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校园内外绿植交相辉映,人工湖点缀其中,各种场景布置极具巧思,无不彰显着学校对我们未来生活环境的用心用情。相信观澜湖校区将更好地引领和服务我们的成长发展,不断塑造学校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0级今朝书院学生方若京充满希望地说道。
前不久,欧洲华侨华人女企业家海口访问团调研观澜湖校区,对校区的校园国际化特色环境和硬件教学条件也赞叹不已。
海南大学南繁基地。新华网发
崖州湾科教园:聚焦南繁育种 服务国家战略
今年3月,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张引鹤离开海甸校区,前往位于海南大学崖州湾科教园的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开展实验研究。张引鹤主要从事大豆分子育种研究,通过对大豆材料进行盐碱胁迫,筛选耐盐碱品种,实现盐碱地大豆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田地少、实验设备缺乏、学术交流活动少……在海甸校区时,张引鹤难以放开手脚,而到了崖州湾科教园,这些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这里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共享平台上有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可以通过预约进行使用。学术交流活动也很频繁,能够接触到许多优秀的专家学者。”张引鹤说。
2021年,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在崖州湾科教园揭牌成立。目前,学院拥有南繁众创中心大楼4.6余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南繁试验基地近3500亩,其中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基地108亩、坝头南繁公共服务基地1800多亩,为入驻的380余名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与环境。
作为服务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的开放创新共享平台,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聚合国内外资源,为南繁硅谷、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等科研机构提供一站式、一体化高水平服务,并依托国家南繁科学技术中心、南繁及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中心、南繁育制种重大科研基地及检测中心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崖州湾科教园中火热上演。今年5月,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杨小锋教授牵头的“科技赋能热带设施甜瓜产业”和阮云泽教授牵头的“科技小院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两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海南省“2023年十大科技助农典型”。
“学院开创‘研究院+企业+基地’模式,与企业联合成立了哈密瓜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旨在打造覆盖育制种、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种植、智慧管理、品牌营销、农旅融合的哈密瓜全产业链、价值链集群。”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学院已获批9个科技小院,今年将申报豇豆、甜瓜、毛豆等科技小院,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刘霞 郑润泽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