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进行时|引“智”生力 “博士村长”在乡村改天换地-新华网


制度创新进行时|引“智”生力 “博士村长”在乡村改天换地

2024-07-11   08:22:11
来源:新华网
字体:

  2023年4月7日,三亚市崖州区委印发《三亚市崖州区“制度创新年”行动方案》,启动“制度创新年”行动。三亚崖州以制度创新,推动形成社会发展活力,成效初显。

  新华网海口7月11日电(张瑜 吴超逸)为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以科技助力农业生产,破解产业单一问题,三亚市崖州区首创“农业+科技+博士村长”发展机制,引进了大量博士人才,以“智”助力乡村振兴。

种植基地里,易克贤和陈爱玉抱着刚采收的芦笋。

  博士智慧培育“芦笋奇迹”

  “哇,今天这芦笋又长高了好多啊,易博士你可真牛!”一大早,来到芦笋地的三亚市崖州区临高村村民陈爱玉就大声称赞道。

  她口中的“易博士”,是村里的“博士村长”易克贤。易克贤,作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三亚市崖州区引进的,定向服务临高村的一名“博士村长”。在临高村的芦笋示范种植基地里,一棵棵的小芦笋茎秆笔直、翠嫩欲滴,易克贤正教着陈爱玉如何采摘新鲜的芦笋。

  两年前,陈爱玉在脚下这片撂荒多年、堆放厚厚一层建筑垃圾的边角地上,遇到了初来乍到的易克贤。闲谈之余,易克贤却告诉她,他要改造这块近两亩的撂荒地。

  陈爱玉起初当易克贤是在开玩笑,因为她知道,这块地已经荒了多年,村民都一致认为它“没有用了”。没曾想,易克贤开始连日在乡间地头走访调研。在摸清了临高村的村情、社情、农情后,易克贤就马上开始“整活”。

易克贤在摘芦笋。

  易克贤的团队发现,临高村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人多地少、产业单一、绿色生产技术缺乏等问题。于是,易克贤决定以发展高效绿色生态农业为目标,一是针对传统的豇豆产业,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示范,促进豇豆产业的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二是引进斑斓、百香果、芦笋等特色作物的新品种,同时开展立体生态复合种植技术的示范,发展临高村的新兴产业。

  易克贤团队用挖机开垦出一块平整的土地,但仍旧面临着滨海沙地不保水、盐碱度高、肥力不足等问题。于是,他们采用施撒木屑、废弃蘑菇菌包基质解决土壤保水问题,并铺撒羊粪、鸡粪等有机肥和纳米生物菌肥改良土壤,还在地里安装诱虫灯,以防夏季高温虫害多的问题。

  “长出这么多芦笋啊!”没过多久,看到地里的芦笋齐刷刷地冒出来,陈爱玉瞪大了双眼,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不到两年时间,这块撂荒的边角地生长出了1.1亩的芦笋,另一侧的白色“纱帐”里则种上了不打农药的绿色蔬菜。眼看着家门口这块垃圾成堆的盐碱地摇身一变为特色产业示范地,陈爱玉也从“质疑者”变成了易克贤的“仰慕者”,她坚定地说:“以后就跟着‘易村长’干了!”

  “芦笋每天能长出30厘米,1.1亩地每天能收二三十斤,每斤售价30元,进入丰产期后,年亩产量可达三四千公斤,农民增收不成问题。”易克贤说。

魏立民博士正在搬运文昌鸡鸡苗。

  如今,依托于热带地区气候优势,临高村的芦笋每天都茂盛生长,芦笋种植已逐渐发展为当地特色农业中的“朝阳产业”。易克贤这一“博士村长”带着团队,让“芦笋奇迹”在临高村生动上演,也让一项项科技成果继续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博士村长”遍地开花

  2022年,三亚市崖州区陆续引进18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193名博士人才,组成27支“博士村长”团队,采用“1+1+N”发展模式(即1个“博士村长”团队,服务1个村社区,带动N个产业发展)服务27个村(社区),打造了“农业+科技+博士村长”发展新模式。被引进的“博士村长”们,围绕发展特色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指导等内容,在各乡村开展了多样化的帮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智力和科研技术优势。崖州区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保障“博士村长”利益的基础上,努力引导更多的高层次人才留在家乡、扎根田野、建设乡村。

  除了易克贤,其他“博士村长”工作队也同样在崖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各尽其才、各展其能:夏勉博士团队在长山村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熊国如博士团队在城东村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陈青博士团队在三更村对芒果和木薯等作物种植进行病虫害检测、魏立民博士团队在赤草村创新文昌鸡育种与养殖……一个个“博士村长”扎根田间地头,挖掘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致富经”,将专业论文书写在乡村大地上,以“智”赋能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2024年,崖州区在“博士村长”项目基础上,继续打造“院士村长”项目,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截至目前,崖州区已迎来4名“院士村长”,这为崖州区的农业科研、产业孵化、乡村经济、人才培养等方面释放了更多智力红利,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再次被大大激发,“崖州振兴”未来可期。

【纠错】 【责任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