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笔直的隆平街与振兴路两侧,现代化楼宇鳞次栉比,车辆穿行其间,浓郁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谁能想象,这片充满活力的科创空间,5年前还是一片海边荒滩?近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感受这片热土奔涌不息的科技创新动能。
“金丝优98香”在全生育期5‰盐水浓度下,亩产达327.2公斤;“箐两优3261”在全生育期3‰至5‰盐水浓度下,亩产超过400公斤……随着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的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盐碱地正在变成绿油油的丰产田。在崖州湾科技城中的南繁科技城,突破在这里不断发生。
航拍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7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这些小小的“生命载体”在南繁科技城实现了精彩蝶变。这不仅得益于三亚的气候条件,更离不开产业集群效应的加速释放。2021年5月12日,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牌成立。此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隆平生物等一批顶尖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为育种创新搭建起强大的协作平台。
“育种的特殊性在于,它既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也需要在田间进行实验。”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晓强表示,崖州湾科技城集聚科研资源与产业资源,为育种提供了从科研、种植到田间管理的全链条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育种成果快速验证与转化。
这是9月26日拍摄的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展示的产品。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南繁育种结出累累硕果,崖州湾科技城的深海科研同样捷报频传。2024年7月,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成功完成海试,首次突破国内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4000米大关。
很多人认为,“靠海就能做深海研究”,事实并非如此。三亚崖州湾的独特优势,在于它距离深海足够近:我国超1000米深度的海域主要集中在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达5567米。而三亚崖州湾距离1000米水深海域仅164公里,距离2000米水深海域也不过248公里,科考船当天即可往返,堪称开展深海研发与实验的“天然实验室”。
借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上海交大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纷纷入驻崖州湾科技城,为培育开放共享的深海科技创新生态注入了强劲活力。
从荒滩崛起为科创高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每一步跨越,都诠释着“向种图强”的坚守与“向海图强”的魄力。未来,随着更多科研力量的汇聚、创新成果的转化,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必将书写出更多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篇章。(记者唐斓、梁倩、杨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