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航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鹦哥岭片区。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原题:本报记者跟随护林员走进鹦哥岭,体验巡山护林生活
秘境藏精灵 宝库多奇珍
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圆鼻巨蜥……日前,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鹦哥岭片区的海南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内,一个个珍禽异兽的标本吸引着到访的媒体记者、游客驻足观看。
“鹦哥岭片区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在此扎根11年的科普工作人员麦严专注于向人们推介鹦哥岭这张绚丽多彩的生态名片,在他看来,只有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鹦哥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对这片热带雨林的保护,更直观地感受海南的生态优势。
为让媒体记者一行更好地了解鹦哥岭这一“物种宝库”的独特魅力,麦严找来护林员,带着大家从鹦哥嘴开启了一段巡山护林之旅。
步移景异 静谧之中蕴生机
“当心,别让蚂蟥钻进裤腿,快找根绳子把裤脚扎紧点”“别踩空了,也别被树根绊倒”“尽量弓着身子,才好往上爬”……今年国庆黄金周,秋雨淅沥,给护林员的巡山工作增加了难度。一路上,麦严与护林员一行在前方开路,不时回过头提醒同行的几名媒体记者。
踏过崎岖小径,穿行茂密丛林……一路上,大伙小心翼翼地爬上一个个小山头,一边为壳斗科外向异生的板根、天南星科巨大的叶子、桑科的老茎生花、木质藤本的漫天飞舞,以及浮生蕨类和兰花组成的空中花园等奇观赞叹不已。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身旁的灌木丛里不时传来鸟兽快速闪过的声响,可当大伙试图循声寻觅时,却难见着它们的踪影。
“刚才跑掉的那身影可能是一只小灵猫”“你看,正在吃树果的就是赤腹松鼠”……当天随行的护林员符惠全边走边给大伙上了一堂生动的雨林科普课,“这个季节,鹦哥岭的河里也很热闹,有横纹南鳅、点纹银鮈、子陵吻虾虎鱼等,有时一两公里的河段都能发现有十几种鱼类。”
不一会儿,汗渍浸透了背部的衣裳,大伙遂停在一处山涧旁小憩。记者注意到,眼前的大树、老藤、岩壁、泉流以及阳光透过枝桠射下的光斑交映成趣,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悦耳的蝉鸣鸟啼,原本静谧的热带雨林开始热闹起来……
海南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展出的豹猫标本。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幕天席地 一片丹心为山林
符惠全回忆,早些年,大伙巡山遇到暴雨天,没法继续前行或后退,夜深了,只能湿漉漉地躲在石壁深处露宿。下雨使得大伙还没法生火取暖,也做不了饭,又冷又饿还睡不着,“往往这边刚帮同伴抓完腿上的蚂蟥,却发现自个的大腿也开始痛痒,撩起裤脚一看,也有好几只蚂蟥正在贪婪地附在腿上吸血……”
“山里雾气重,还会经常下雨,自打来鹦哥岭这些年来,每回进山林身上的衣裳就没干过,湿漉漉地粘在身上,时间一长,啥味道都有……”麦严不时插话打趣道。“这几年好多了,单位都给我们配备了帐篷、睡袋,拉链一拉紧就能隔开蚂蟥、蚊虫,换上速干衣也方便入眠。”麦严说。
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鹦哥岭于2004年获批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14年跻身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海南“最年轻”的国家级保护区。
自2007年以来,包括麦严在内,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共计30余名大学生奔赴鹦哥岭开展生态科研及科普工作,他们用脚步丈量山岭,为周边村民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把一批批村民护林员培训成为热带雨林的“土专家”,在摸索中建立并不断完善鹦哥岭的生态“档案册”。
一饱眼福 珍禽异兽馆中阅
在雨林中深呼吸、于潺潺泉流边嬉戏……置身于鹦哥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雨林生态的魅力。但受限于各种条件,这般艰辛且愉悦的旅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会,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鹦哥岭蕴藏的宝藏呢?
“科普。”多年来一直用心、用情守护鹦哥岭的生态科研工作者给出了答案。其中,海南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是一座集科普宣传、科学研究、物种繁育、野生动物救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教育科研基地,该馆共计珍藏与展出大约1.2万件的动植物标本,堪称一个“浓缩版”的鹦哥岭。
在这里,人们可以图文并茂地了解到,海南黄肉牛肝菌、道银川藻、红盖兰茂牛肝菌、平地小皮伞等一个个“稀奇古怪”的名字均属于“鹦哥岭新种”;在这里,你还能看到十分珍稀的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坡垒、伯乐树等;在这里,海南疣螈、海南溪树蛙、海南湍蛙、海南拟髭蟾等两栖类海南特有种能让“动物迷”大饱眼福。
麦严介绍,截至目前,鹦哥岭已记录有4000余种动植物,经统计,脊椎动物510种,包括淡水鱼类92种,两栖爬行类119种,鸟类250种,哺乳动物4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5种。此外,还有2323种维管束植物,2078种乡土野生维管束植物等。
尤其是近年来,鹦哥岭片区陆续编辑出版《鹦哥岭兰科植物图鉴》《海南鹦哥岭鸟类图鉴》《海南鹦哥岭两栖及爬行动物图鉴》等科普读物,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走进校园,旨在把鹦哥岭这片热带雨林逐渐“浓缩”为一本本科普读物,让更多的雨林科普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记者 曾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