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潜航向深蓝

2022-04-09 08:59   来源: 海南日报


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的“探索一号”科考船返航三亚母港。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原题:中科院深海所在开展深海开发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万米潜航向深蓝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超10900米,曾经被认为是海洋科考的“禁区”。去年8月至10月,“探索一号”科考船第21个科考航次首个航段,搭载“奋斗者”号再次来到这里,在万米深海征途上留下足迹。

  “所有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对深海的向往。”4月7日,该科考航次项目助理蔡珊雅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自己至今依然记得,当时乘坐“奋斗者”号下潜时,全程几乎如同黑夜;而一旦坐底,开灯瞬间从舷窗向外看,鱼虾等生物游来游去,灯光照过的海水,呈现渐变的蓝色,美丽而梦幻。

  向大洋最深处挺进,是中国深潜勇士由来已久的梦想。

  2018年4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设在三亚市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看望科技人员和考察科技创新情况。他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南海是开展深海研发和试验的最佳天然场所,一定要把这个优势资源利用好,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长阳宁说,中科院深海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推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以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实力,构筑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深海作业融合性体系,引领我国深海科学、深海技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为主要任务,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筹建至今特别是2018年4月12日以来,在开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科院三亚深海所,科研人员正在对“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进行检修维护。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2021年8月11日至10月8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深海关键装备,从三亚启程,辗转巴林塘海峡、西菲律宾海盆及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完成相关应用和海试作业后,顺利返航。这是我国“十四五”首个大型综合深海科考航段。

  “探索一号”科考船第21个科考航次首个航段近60天、5388海里的征程中,“奋斗者”号共下潜28次,其中7次到达万米深度开展作业,多个深海“神器”接受万米洗礼,标志着我国深海科考由“进入”向“探测”继续推进。

  下潜作业期间,“奋斗者”号开展了目标搜寻及地形探测、采集深渊海底样品及搭载装置进行海试等作业任务,参加海试的多个项目装备传出捷报——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深渊宏生物保压取样装置,在国内首次实现近10900米深度的保压样品获取;湖南科技大学全海深海底水体和沉积物气密取样装置经过现场考核,表明我国在7000米级深度条件有能力获取深渊环境高质量保压沉积物样品;浙江大学全海深重载比例液压机械手在海底作业过程中,展现出抓、割、剪、拨等“十八般武艺”,首次让此类机械手在万米海深成功取样成为现实……

  “在国际上,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事实上,无论在技术本身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新突破。比如我们突破万米的下潜有32次,下潜的次数和频次在国际上都是最高的。”中科院深海所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陈俊说,从应用角度上来说,他们也做了一些原创性工作,包括单次取得海水样品超过100升,取得全程低温保存高质量狮子鱼样品,发现一些新物种和一些生物的最大生存深度记录等。

  党建引领,将党旗插在深渊科考现场,是中科院深海所深海科技不断前进不断突破的“法宝”。“团结协作、砥砺探索、勇敢担当、甘于奉献”的深渊科考精神,“向深海深渊进军、对科考成果负责”的深渊科考理念以及“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协作精神……近年来中科院深海所党委在科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文化精神体系。

  “对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深海科研骨干人员来说,这些文化精神起到了凝聚、引导、激励作用,对构建有理想、有作为的战斗集体,推动深海所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阳宁说,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深海装备出现在大洋之中,进行勘探开发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等工作,海洋强国之梦一定会成为现实。(记者 周月光 徐慧玲)

[责任编辑: 韩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4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