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原题:育好中国种 种好中国粮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回访记
万亩南繁田野阔,良种破土齐萌发。
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内的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海南考察的第一站。这座实验室,依托和服务于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聚焦种子创新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打造种业领域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平台。
从大型科学实验仪器,到水稻、玉米等多个创新品种的成果展示。总书记边走边看,详细听取介绍。时隔四年,总书记再次来到南繁考察调研,让南繁育种人备受鼓舞。
“总书记的到来让大家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中国种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表示,在今后工作中,一定不负总书记嘱托,为实验室建设发展、为中国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总书记的嘱托,我们牢记在心”
种子虽小,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之大者”。种业科技实现自强自立,也是每一位南繁科技人牢记的使命。
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主任杨维才关于实验室规划和相关研究工作情况的介绍。
“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杨维才激动地说。
杨维才内心的激动,不仅源自总书记的关怀,还有近一年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不断发展,种业科研力量的不断壮大。
在总书记的心中,小小的种子有着大大的分量。
对于种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海南积极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围绕“种业创新策源地、种业高质量发展引擎、全球交流合作新平台、制度集成创新先行区”的四个战略定位,计划10年内在“一城、两地、三园”的空间格局上,以农作物为主向作物,畜禽、水产种业多领域协同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改善基地条件、优化种业服务、构建产业体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给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2021年5月12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正式成立。实验室由中科院院士李家洋、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担任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钱前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汇集了一批院士级的种业领军科学家。在筹建运行过程中,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国家部委高度关注并全方位给予指导支持。
海南省委省政府、三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发挥海南资源、要素、区位、政策、制度等优势,整合要素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为种业集群协同科研提供公共平台,推动南繁科研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科研转变。成立不到一年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依托南繁科技城正在加快精准设计育种中心等12个公共性开放性科研平台,已建成投入使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种质资源分子鉴定平台、植物组培转化平台、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生物育种专区等实验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南繁考察调研,再次指明了种子之于中国饭碗、之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杨维才说,实验室全体人员将牢记总书记嘱托,锐意创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平台和基地设施水平,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让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为世界种业的科研高地。
“全国的种业科研力量在这里协同创新”
亚细胞水平结构观察设备、种子品质鉴定设备、种子表型组学研究设备……
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1号楼,3000多台(套)崭新的高精尖科研仪器设备,按照种子研发流程布局依次展开,为种子进行全流程、多环节的检测、分析和研究。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听取多种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的介绍,详细了解仪器的使用情况。
当天,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凡就种子精准分子设计平台情况向总书记进行了详细汇报。
陈凡说,实验室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并得到总书记的高度关注,是过去一年实验室每位成员共同付出诸多努力的结果。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作为公共科研平台,可以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陈凡说。这些科研人员来自不同的科研机构和院校,大家共享公共科研平台,实现育种联合攻关,改变了以往因缺少统一的科研平台,大家各自为战的难题。
根据发展规划,实验室建设了开放共享种子创新的技术平台,通过“培训-资格审定-网上预约-扫码使用”方式,实现24小时开放共享。
“现在实验室里各类高端设备齐全,科研人员不用来回奔波,全国的种业科研力量在这里协同创新,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更加方便。”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研究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任宗梁说。
从去年9月起,任宗梁就在实验室跟随科研团队研究学习。因育种基地和实验室同处海南,他再也不用像早期南繁科研工作者那样,因育种场所和科研基地脱节,不得不频繁往返于海南和各地科研机构之间。
当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理事单位积极推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中国种子集团总部迁至崖州湾科技城并支持实验室建设、大北农集团落地生物育种孵化器,人才、技术资源迅速围绕实验室集聚。
陈凡说,下一步,实验室所有科研人员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拓创新、务实工作,为实现占领世界种业高地贡献力量。
“打好种业翻身仗,自主创新是关键”
杨维才说,他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关于水稻前沿研究情况时,总书记询问了“小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小薇”水稻是一种超矮秆新型水稻种质,其株高仅为野生型的四分之一,适合立体种植,可实现室内大规模种植和筛选,丰富了水稻室内基础研究体系的材料基础。
“小薇”水稻,是钱前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此外,由他牵头打造的三亚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现在已移栽从世界各地收集的优质稻种资料一万份。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汇集着很多像钱前院士这样顶尖种业科研人员,如今实验室已引进院士团队18个。他们从五湖四海齐聚于此,怀揣着共同的志向——立志扎根这片广袤的南繁热土,在种业科技创新领域开启一番新事业。
“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的这句话,实验室科研人员已牢记在心。
“实验室实行‘揭榜挂帅’项目等自主同成员单位合作的方式,以承担任务吸引国内优秀科研人员来实验室,通过双聘形式开展工作。”陈凡介绍,项目管理采取目标导向、分类评估方式,揭榜团队项目责任人签署“军令状”,确保落实每年的考核指标。这种创新制度,让实验室在短时间内汇集众多顶尖科研人才。自种子实验室发布首批项目征集令后,国内外科研团队已累计提交109个揭榜申请,其中30%的申请者为顶尖实验室团队人员。
随着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和人才聚集,多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在天然橡胶等热带作物、谷子等作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及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南繁育种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海南浙江大学研究院在高抗性淀粉的功能稻等特色稻育种方面取得卓越成绩;三亚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耐盐碱水稻产业推广示范效果显著;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和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实施的“海南双季稻亩产3000斤新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实现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高位嫁接本校优质学术资源,大豆南繁育种试验亩产超500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南创新研究院选育出适宜深远海养殖的卵形鲳鲹速生优质新品种(系),以及适宜低盐水域等不同养殖模式的速生抗逆斑节对虾新品种,有效拓展了养殖空间,推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来自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多篇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
“总书记在和科研人员互动时,谈到了他对南繁的了解,并说他知道农业科研工作者很辛苦,但这份辛苦是值得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科院生物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朱健康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展现科研工作者的担当,学习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扎根一线、勇于吃苦,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贡献,就是对总书记嘱托的最好回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南繁科研人员正牢记总书记嘱托,追逐着北纬18度的光和热,开启新的南繁育种征程,努力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记者 李磊 李艳玫 习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