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从离开到回归,海南农村里的返乡“新农人”

2022-12-24 16:01   来源: 新华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海南乡村风景秀美,民风淳朴,曾经培育了一批批人才,也走出了一批批的人才。由于农村没有产业,无法提供就业岗位,大批年轻人被迫离开家乡进城打工。

  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海南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扎根乡土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带村致富的新乡贤、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成为了海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乡村振兴工作队:撂荒地上长出金果,贫困村日子变红火


2022年6月,果农在文昌市东阁镇百香果示范基地采摘百香果。文昌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冬日清晨,凉意阵阵,但在文昌市东阁镇的百香果示范基地,是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绿油油的藤蔓下,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百香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谁曾想,眼前这片硕果累累的果园,曾经是一片撂荒地。

  近年来,文昌市各乡镇受农田耕种条件差、农业相对效益低、农民外出务工等影响,当地宝贵的土地资源白白被浪费。2021年起,文昌市东阁镇凤山村通过重点整治撂荒地的方式来种植百香果,这一产业让周边村民们拍手叫好,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以及在基地务工挣“薪金”,让他们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为什么选择种百香果?据文昌市东阁镇凤山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吕新华介绍说,在市场调查中他们发现,这类果品市场价高,“而且种起来结果快、果量大、市场需求高,很快就能看到收益”,于是,种植百香果成为村里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项目。

  吕新华是省里派驻的村干部。2019年2月以来,海南连续选派两批,每批派出8400余名干部、2756支乡村振兴工作队,他们如满天星般散布在海南大大小小的村庄里。

  乡村振兴工作队不仅要“下得去”,还要“融得进”“干得好”,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共村村民的眼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队队长的省妇联派驻干部刘丽红“红姐”就是这样的“三得”人选。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共村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但是缺少特色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受限,村民之前的收入主要来源为橡胶、槟榔、冬季瓜菜及外出务工等。2020年5月,48岁的刘丽红初到共村。这两年多里,她不知在村里转了多少圈,爽朗的笑声都印在了村民们的心里,整个村也已经悄悄变了样。

  到了村里后,她注意到保亭发布了红毛丹种植项目实施方案,于是她根据共村实际情况,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把红毛丹产业作为共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来发展。2021年,她率领村级集体经济投入185.16万元入股农联公司,发展仓储物流产业,盘活资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谈到共村今后的发展,她目光如炬,娓娓道来……共村的美好蓝图在眼前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有发展难点吗?有,每一个驻村干部并非“人到病除”。发展路径如何选、政策瓶颈怎么破……这些问题如何回答?“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2022年以来,海南通过落实10条措施,包括乡村振兴专项述职、强化队伍建设、架起联系群众“连心桥”、学习培训全覆盖、开展大比武、以及强化日常考核、考勤、激励制度等,一步步打造乡村振兴的“精兵劲旅”。就在几天前,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的四十余名乡村振兴干部组团外出“取经”,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返乡乡贤:建设家乡爱家乡,带领村民鼓腰包


资料图,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茄苪村莲雾种植基地。

  冬日里的琼州,仍旧处处生机勃发。在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茄苪村3000亩莲雾种植基地,一颗颗红宝石般的果子镶嵌其间。农户们小心翼翼地采摘、装箱,客商们在地头上商洽收购。说起这片基地,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茄苪村党支部书记王琼。

  “他敢想敢折腾,能干实事!”这是村民对王琼最多的评价。15岁那年,王琼因家贫辍学外出打工,摆摊卖过猪肉,当过环卫工,做过足疗师,后来与人合伙开洗涤店。2009年,他迁厂回乡并优先雇佣残障人士及贫困户。2012年,王琼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那时的他年仅24岁。

  2013年,王琼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发现莲雾的商机后,他费尽心思“挖”来技术大咖和本土知名的莲雾种植土专家,为村里莲雾产业的启动保驾护航。如今,全村连片莲雾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0亩,加入莲雾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村民143人,旺季最多时可为20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茄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莲雾村”。

  骨子里充满闯劲的王琼不断学习和尝试新鲜事物,他在社交平台开启了直播带货,不但提高了莲雾销售额,还为茄苪村的美丽风光打出了广告,为家乡持续引来客人。“我们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整合完善莲雾种植产业链,带动全村走向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王琼眼里,茄苪村的未来蒸蒸日上。

  像王琼这样的乡贤,在村民们的心里是见多识广、凝聚人心、能引资引智的形象,在海南的很多农村,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走上定安大山村主干道的游客,都会对一幅长达150米的“中国百山图”赞叹连连,上有雄伟的泰山、奇绝的黄山、险峻的峨眉山……主干道两侧的石碑还刻有古诗词、名句,名句的年代逐渐靠近现代,最后汇成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在这里奇妙交汇。

  这也是村里的乡贤翻遍典籍,寻找名句、名篇,精心雕琢的文化景观。负责施工的乡贤莫庆明毫不吝啬地捐赠了10块景观石,免费运输、吊装、安装,一口气为村里省下了18万元的费用。 “村里的事就是要大家一起出力!”已到花甲之年的莫庆明为家乡出力,心里便是有说不出的高兴。

  返乡创业大学生:田园逐梦的年轻人,“新农人”变“兴农人”


12月10日,在位于海南澄迈的才存咖啡馆,返乡大学生、咖啡师徐取凡在煮咖啡。新华网发

  “先生,您的咖啡来了。”在位于海南澄迈的才存咖啡馆,咖啡师严春桂为顾客送上她制作的咖啡。同样是返乡大学生的才存咖啡厂副总经理徐宝在烘焙咖啡,咖啡师徐取凡在煮咖啡……海南澄迈人对咖啡的追求,是骨子里自带的基因,在澄迈县才存村,包括返乡大学生在内的一批年轻人,结合当地特色开办咖啡厂、民宿、餐饮等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找到价值所在。近年来,为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海南澄迈县大力实施人才和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乡村代有人才出,他们通过自己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作为,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让乡村焕发出新活力。

  在海岛的另一端——三亚崖州,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科技“引擎”发力,同样吸引了一批懂技术、爱农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路过崖州的田间,基本看不到农民头顶艳阳、弯腰劳作的身影,只有无人机在半空中嗡嗡地忙碌着。崖州区农业生产机器化程度近年来快速提升,农业植保作业需求增加,崖城的“新农人”用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让土地生金。

  2020年,崖州水南村的“80后”大学毕业生陈达麒不顾家人强烈反对,辞去了城里稳定的工作,买了架无人机,回村当“农民”。一开始,村里农户对无人机作业没什么了解,几乎没人愿意把自家的农田交给他打理。

  不过,这一切很快有了改观。“在政府的支持下,我有机会在村民面前进行展示。一架无人机给一亩作物做植保只需3分钟至5分钟,日作业面积可达200亩至400亩。”陈达麒说,无人机喷药更加精准,高效省时,还能避免农民接触农药,因此也更安全。渐渐地,越来越多农户开始请他给自家农作物防虫、除草。现在,他已组建起了自己的团队。

  因为从小在村里长大,这些人才对农村有着特别的感情,即便外出打工创业,也忘不了儿时的记忆和叶落归根的情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他们回到了熟悉又有活力的农村,用他们掌握的技术、知识等建设家乡,用他们的言行、涵养和情怀去影响家乡人。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留得住心”也“留得住身”的各方人才来书写。在海南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像吕新华、刘丽红、王琼、陈达麒这样的一批批“火车头”不断涌现,他们抬头仰望星空,俯首扎根田野,以行动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振人心、和人气,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路。(王元元、付万嘉、罗雨欣)

[责任编辑: 韩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9112923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