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近年来,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呵护宝岛“万物生”
最近“加新”了吗?研究人员或自然爱好者,如果发现了新的物种记录,都笑称自己“加新”了。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南岛发现了江蓠科1个新物种,研究人员将这一新物种命名为曾氏江蓠。“这一发现,为江蓠类群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证据。”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王旭雷介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以来,至少已发现28个野生动植物‘新成员’,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省林业局总工程师周亚东说。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海南,万物竞自由。近年来,我省通过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等举措,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护宝岛“万物生”。
“海南岛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具体表现为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全占军表示。
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魅力”和“安全感”,源于不断构建的一道道生态保护屏障——
屏障之一,来自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我省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57.56万公顷,占本岛陆域面积的17.02%。这五年,累计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1100亩;新增红树林面积约2.4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保持在80以上,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持续为优级。
更多“无形”的生态保护屏障无处不在。近年来,我省相继颁布和修订《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等2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规章,涵盖了栖息地保护、保护地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为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纵观我省各地区、各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中不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而生态环境、林业、农业、自然资源、海关等部门,既在各自所辖专业领域“分兵把口”,又多部门“联动跨界”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海南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小猿组等国际组织发起设立全球长臂猿保护联盟(GGN),与7个国家和地区的长臂猿保护相关组织签署了《全球长臂猿保护联盟章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刁晓平介绍。
推动长臂猿保护国际交流,是我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国际范儿”的缩影。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既有“国际范儿”,也更加有人气。如今,由公众参与的保护行动日益增多:观鸟爱好者积极参与越冬水鸟调查等鸟类监测工作;手机应用程序上的“保护地证书”“物种勋章”等互动活动,吸引公众了解身边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当前,我省建立各方合作机制,引导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和民间环保等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局面。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上,我省将持续“接力跑”,奔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 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