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生产车间内,农户将菌包摆放在架子上。通讯员 宁远 摄
原题: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乡村振兴有“蘑”力
种了30多年地的周文德,从农民变成了工人,而且还是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
4月21日上午,在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仁南村儒佐食用菌种植基地内,一个个菌棒在架上排列得整整齐齐,周文德正小心翼翼地查看菌菇的长势。
“这些金灿灿的是榆黄菇,最适合现在这个季节生长了,就算温度高一点也不打紧。”指着菌棒上冒出的“小脑袋”,周文德侃侃而谈,脸上洋溢着笑容,从小小的菌菇说到自己以及这座革命老村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以前这个基地一直闲置,长期荒废,杂草丛生,遍布牛羊粪便,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但如今空气里弥漫的都是菌菇的香气。”周文德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看来,仁南村主要有三变:村庄变美了、产业变兴旺了、大家的生活变好了。
“不仅是基地,整个村子都更整洁了呢。”一旁的村民周子丹也应和道,以前的土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乱搭建的猪圈也不见了,生活环境变化非常大。
“是啊,看到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有了新面貌,心里自豪得很哩。”周文德说,仁南村是个革命老区村,与仁台革命纪念馆相毗邻。
“战争年代,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支持革命,紧跟党走,为部队提供油米粮食等后勤保障物资,并参与到救济伤员的工作中。村里涌现出许多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在周文德看来,仁南村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浓厚的红色基因。
村里的环境逐渐改善,如何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便成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两委”不断思考的问题。
“发展产业!”仁南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邢健的回答很干脆。
仁南村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很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恰好又有一处闲置的厂房,那就盘活它,把“空袋子”变成“钱袋子”。
2019年,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研究、多方考察后,决定成立村集体公司,选择适合本土气候的猴头菇、香菇、毛木耳等中高端品种进行种植,“这些品类市场需求量大,但海口的种植基地比较少,很有发展空间。”邢健说。
看到发展前景的周文德也作出了一个决定——放弃种菜,来到食用菌基地上班。
“在这里收入稳定,也能学到新技术,不用再为生计发愁。”周文德告诉记者,家里的农田面积不是很大,种菜收入不高,有时候还会亏损。但在蘑菇基地,周文德学会了打渣、菌棒消毒等技术,也对各种菌菇的生长习性了然于心,每个月近4000元的收入足够家里开支,不仅如此,他还当起了师傅开始带领徒弟。
“除了食用菌种植基地,我们还整合村里80余亩撂荒地,引入了澳洲淡水蓝龙虾生态养殖基地项目。”邢健说,稻田可以帮助虾苗遮阳避暑,养虾则可以肥田,加上全程绿色种植养殖,使得水田变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一田双收、粮渔双赢。
“仁南村的澳洲淡水蓝龙虾由于品质好无污染,所以供不应求,也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户收入。”邢健说。
如今,村里的两大产业不仅为村里提供20余个固定就业岗位,同时每年还能给村里带来40余万元的村集体分红。
自从环境变好了、收入稳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曾因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村庄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较差、村集体经济薄弱而被评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仁南村党支部,于2021年被海口市委评为“五星级党支部”。
对于仁南村来说,这才是发展的开始。“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在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再扩大产业链,一方面发展研学旅游,另一方面利用使用后的食用菌菌棒制成有机生物营养土,种植高品质蔬菜,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邢健说。(记者 郭萃 特约记者 刘伟 通讯员 黎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