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广袤绿荫下绘出“经济带”-新华网


琼中:广袤绿荫下绘出“经济带”

2025-05-25   08:41:34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原题:生态林下种植、养殖、景观利用产业协同发展,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5亿元——

  琼中:广袤绿荫下绘出“经济带”

  5月24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罗担村的枫树生态林里,一串串半熟的益智果实挂在枝头,预示不久将迎来丰收。

  益智是四大南药之一。近年来,罗担村村民一边保护生态林,一边在林下种植益智,打造万亩林下种植集群,累计增收640.5万元。

  罗担村的变化,是琼中林下经济发展成果之一。该县深挖特色产业,加强项目谋划,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的林下经济模式,截至2024年底,实现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3.52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林下经济保有量居全省首位;初步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景观利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将“绿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效益”。

  一把金“药”匙打开新产业空间

    “长在深山是野草,移植到村里就成了宝”

  尽管拥有广袤的生态林,罗担村却一度陷入无资源、无产业、无资金的发展窘境。村“两委”干部王开明说,直到村委会转变思路,引导村民将野生益智引种到生态林下,才找到了致富的突破口。“盘活林地资源后,种植户一年能多挣七八万元。”

  地处海南生态核心区,琼中林下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0%。热带雨林孕育出益智、五脚猪、野蜂蜜等天然农产品,以原生态“土特产”发展林下经济,启动资金少、管护成本低,是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营根镇加钗村水朗下村村民小组。“长在深山是野草,移植到村里就成了宝。”该村黎医王奋的一句话,让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金“药”匙。

  水朗下村是一个黎族聚居村,保留了独特的医药文化。“深山中的野草,按黎族传统配方制药,能发挥独特的功效,这些入药的野草叫作黎药。”王奋是琼中黎族医药世家第五代传承人,其祖传的“腰痛汤”熏蒸技术近年在琼中县黎族苗族医药体验区推广,仅靠采摘野生黎药已无法满足顾客需求。他修建黎药仓库,带动其他村民将黎药引种到村中,向村民收购草药,并提供晒药、切药等工作岗位。

  漫步水朗下村,屋舍旁、院落内、景观带中,种满了紫苏、猫须草、龙血树等草药。经济林则用木栏围起,村集体与企业合作,打造林下铁皮石斛套种特色黎药的植物生态循环复合产业。“村里已种植30种黎药,目前仍供不应求。”王奋说,种植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袅袅药香引来本地研学队伍。经过他们的精心设计,村口竖起“黎药园”的石刻,村道两侧的墙壁上增添了栩栩如生的黎药墙绘。一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水朗特色黎药村初现雏形。在琼中县农业农村局和营根镇政府的支持下,水朗下村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黎药池、黎药园、黎药基地等。

  一场“粽”头戏开辟新增收路径

  “一片一毛钱的粽叶一年卖出上千万元”

  临近端午节,黎母山镇的粽叶种植户格外忙碌。橡胶林下,一株株粽叶如绿色地毯铺展,种植户拿着镰刀将一片片粽叶茎身割断,再把成捆粽叶卖给翘首等待的采购商。

  “通过合作社的努力,一片一毛钱的粽叶一年能卖出上千万元。”琼中黎母山大边三扬信农机粽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胜说,通过“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模式,黎母山镇的粽叶种植规模已超过5300亩,成为海南粽叶主产区。

  粽叶种植耗费时间少、管护难度小、经济效益高,是农户增收的好产业,可种植初期仍遇到不少困难:粽叶品质良莠不齐,种植户与市场接轨不畅,种植意愿低……黎母山镇引导成立琼中黎母山大边三扬信农机粽叶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村民不会种,合作社就手把手教,组织开展村户培训、集中培训,不定期开展粽叶种植晒、比、评,从选种、施肥、植保、管理、收获各环节逐个解题。“我们听不懂普通话,合作社就录制黎语教学视频。”黎母山镇南利村种植大户刘艺感激地说,经过一对一指导,家里的20亩粽叶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给家里带来了不少收入。

  村民不会卖,合作社线上、线下拉订单。“有了合作社,我们能够整合资源,实现抱团发展。”杨胜说,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多次参加全县农产品展销会,与多家企业签订长期销售合同,开展线上推广,合作社的规模很快从成立之初的24户农户,扩大至如今的390户。

  除了南利村的粽叶,琼中已实现菌菇、人参果、凤梨种植等林下产业百花齐放,林下五脚猪、地龙、走地鸡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通过精准施策、抱团发展,该县初步构建多元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让老百姓的收入呈现综合立体化,为林下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巧做“+”法带来新经济增长点

  “转变发展思路,森林就是致富的‘聚宝盆’”

  搭建舞台,点燃篝火,吃完长桌宴,跳起竹竿舞……自2024年6月以来,黎母山镇与海南大学合作打造“山海共建”项目,海南大学“和美山海”乡村振兴实践队走进当地黎村合究村,为其量身定制黎族风情乡村游产品。随后,合究村纳入黎母山镇热带雨林风情旅游线路,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一天100余人次,实现从无人问津到宾客盈门的逆袭。

  “转变发展思路,森林就是致富的‘聚宝盆’。”琼中县林业局局长盘志强说。目前,琼中正推行“森林康养+”模式,整合热带雨林资源、黎苗文化等资源要素,发展以森林康养为主导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红毛镇打造天上什寒森林康养基地,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创新推出以丰和农业基地、新伟茶园为代表的热带水果采摘、研学教育、农事体验等业态。和平镇串联原始农夫种养家庭农场、飞瀑山咖啡、长沙村甜笋种植基地等旅游点,打造户外休闲旅游体验路线。

  日前,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观光巴士开通,琼中线路以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为核心,设置打卡环热旅游公路零桩号、品尝簸箕宴等体验项目,进一步点燃热带雨林旅游热潮。5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机车爱好者齐聚琼中,共赴海南琼中热带雨林骑行嘉年华活动,开启一场精彩的雨林探秘之旅。“‘交通+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正激活县域经济潜力,塑造独特的区域品牌。”琼中县旅文局副局长黄启君说。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蒋莉萍表示,接下来将延伸产业链,强化全域文体康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雨林穿越”黎母山汽车场地越野等运动赛事品牌,谋划举办黎苗医药推广活动,创建百花岭热带雨林气候康养基地,发展林下农事体验区、林下农家乐、研学基地等休闲农业,为“林+”旅游带来新的增长点。(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宁玥)

【纠错】 【责任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