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从政策高地迈向产业高地-新华网


海南自贸港从政策高地迈向产业高地

2025-10-16   08:33:20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原题:以独特的政策优势、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积极承接特色产业——

  海南自贸港从政策高地迈向产业高地

  当中华白海豚游弋于三亚湾的碧波之间,一艘艘远洋货轮自洋浦港启航,满载货物驶向自贸港更加开放的未来——

  当椰林因微风拂掠而沙沙作响,屹立于海上的海上风电集群,正助力自贸港加速实现海洋强省的宏伟目标——

  当文昌国际航天城火箭划破苍穹,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迎来八方宾客,海南自贸港正以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生态优势,吸引着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加速汇聚。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10月16日至18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海南)将在琼举行。活动将围绕现代生物医药及高端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商业航天、数字经济等海南重点产业开展深度对接。这不仅是一场产业资源的精准匹配,更是自贸港建设进程中的关键落子。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海南以独特的政策优势、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正在书写着从政策高地向产业高地跃升的崭新篇章。

  激活:政策红利释放新动能

  10月15日,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美安生态科技新城的海南维力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工人有序作业,全力保障国内外订单的交付。

  海南维力医疗自成立以来,紧抓自贸港建设机遇,逐步建成现代化医疗器械智能制造基地,拥有国内首条自动化导尿管生产线,具备大规模生产乳胶类医用导管的能力,产品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南维力医疗入围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扩区试点政策以来,已累计完成加工增值内销产品211票,使用进口乳胶原料901吨,累计内销享惠销售额约7700万元。

  政策的顺利落地,不仅显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更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企业正积极推动新增品种纳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产能与市场份额,助力海南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的信心,源于海南自贸港坚实的政策支撑。

  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是洋浦保税港区引进的首家大型实体企业,自落户以来,澳斯卡粮油充分享受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红利,年产值一路攀升至59.5亿元,2025年预计产值可达80亿元,今年加工增值享惠货值已达到27.41亿元,成绩亮眼。

  该公司董事长张慧表示,公司将深度挖掘并发挥自贸港政策红利,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未来继续扩大产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油品牌。

  海南维力医疗、澳斯卡粮油正是海南众多借政策红利实现跨越发展的代表性企业。其中,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精准构建起“海南精深加工+全国市场”的价值闭环,推动区域产业链从单纯的“产业转移”升级为深度的“价值共创”;与此同时,离岸贸易、跨境金融等配套创新政策协同发力,筑牢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根基。

  在这一制度赋能下,今年1-8月,海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8%的稳健增长。数据背后,是政策红利通过区域协同机制产生的乘数效应—海南以其制度优势激活区域资源禀赋,推动产业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

  聚势:制度创新重塑新格局

  时代激荡,新机迸发;山海潮涌,新篇启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进入深度重构阶段,在技术革命与市场格局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变革正持续深化。

  面对新趋势,海南自贸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交汇点,牢牢把握产业有序转移的重大机遇,奋力书写区域深化合作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当前,海南自贸港即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在省委省、政府重视下,海南立足“三度一色”独特优势,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全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的“海上新高地”。

  在距离临高25公里外的海域,一片海上风机如“森林”般巍然屹立,为海南持续输送清洁电力。海南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提出打造“千亿元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目标,并出台多项配套支持政策。

  据统计,近两年海上风电场总投资超300亿元;儋州洋浦、东方等地逐步形成风电产业集群,东方电气、大唐等企业实现10兆瓦风机“海南造、海南用”,一批产业链企业也入驻洋浦风电产业园。

  海南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一方面源于其广阔海域和丰富风能资源,另一方面着眼于海洋强省战略,依托产业链的强延展性,推动形成涵盖制造、施工、运维及融合产业的特色产业集群。

  这正是海南“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同时,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依托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等平台,也在积极布局深海探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打造深海科技产业集群;文昌则大力引进和培育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产业,正在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全省各地循势而动,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发展潜力,全力打造既有海南特色又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见新:平台优势发挥新引力

  据悉,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海南)将构建“1+4+N”体系,“1”是一场开幕式活动、“4”是四场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N”是一对一会见、考察调研、项目签约、成果展示等多场配套活动。从前期筹备、精准对接、全面保障,到活动成效的进一步深化,形成全周期项目转化机制,确保合作意向高效落地。

  经过多年努力,海南自贸港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520余种国际创新药械“中国首用”,41种纳入真研试点、21种获批上市,“乐城研用+海口生产”模式持续扩大,已有美国、瑞士、中国香港等地的多款国际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落地海南。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正以“加速度”领跑医疗器械审批,三类和二类医疗器械获批速度位居全国第一,仿制药申报数和集采中标数均位列全国前十。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已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通过欧盟和美国FDA认证企业8家,医药工业出口额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高端食品加工产业同样表现亮眼,“十四五”以来,海南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0.5%的高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形成椰子、水产饲料等百亿产业集群,海南的味道正在飘香世界。椰子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取得成效,椰树牌、定安椰乳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海南椰子制品入选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益海嘉里、蜜雪冰城、菲诺食品、农夫山泉、东鹏特饮等5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地。

  面朝大海,海南的装备制造业正迎来春暖花开。省工信厅数据显示,近五年来,该产业持续保持正增长,特别是在2021-2024年期间,连续四年规上装备企业产值增长超过15%。今年上半年海南装备制造业增势尤为强劲,产值同比增长23.4%,增加值同比增长72.4%,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快速增长的态势彰显出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海南装备制造业的成型起势:海上风电4家风机制造企业实现风电装备交付,引进深海科技装备企业38家,29家企业225项产品及技术服务实现本地化生产,同比增长50%;引进培育船舶游艇修造企业,具备游艇、渔船、风电运维船、特种作业船及远海养殖装备等生产制造能力;航空维修产业快速发展,2025年1月至8月产值同比增长123%,推动越南、韩国境外飞机维修业务落地;实现海南无人机产业“零的突破”。

  当火箭尾焰划破海南的夜空,琼州大地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航天传奇。目前,文昌国际航天城“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架构初步形成。2025年文昌国际航天城谋划实施近70个项目,引进一批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头部企业,奠定了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

  数字的活水,也正在自贸港热土上汇成江河。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比增长14.2%,这一数字背后,是海南“向数图强”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当前海南正在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推动海口复兴城和海南生态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向创新驱动和应用驱动转型;加速布局算力产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积极布局游戏出海、来数加工、集成电路等产业;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场景应用促进数实融合发展。

  此次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不仅是一次跨区域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更是一次区域合作能级的提升。各界嘉宾金秋十月相聚椰城,共同见证海南以制度型开放赋能区域协同,以产业生态升级推动价值共创,携手谱写“共建自贸港、共享新机遇”的崭新篇章。(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长春)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