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村椰寨到国家舞台 海南非遗“破圈”记-新华网


从黎村椰寨到国家舞台 海南非遗“破圈”记

2025-11-09   09:18:43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轻轻一挑,针线来回穿梭,在五指山市畅好乡的山寮里,年逾五旬的黎族织娘王雪冰俯身于老式腰织机前,专注地将彩色棉线编织成画卷。

  她织的不是普通黎锦。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妇女峰会上,这幅特制壁挂式大型黎锦《四季同辉·巾帼逐梦》亮相2025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吸引了国内外参会嘉宾驻足关注。

  从指尖流淌的千年织锦,到刀笔雕琢的椰岛风情,再到戏台上悠扬的琼音雅韵……近年来,海南一批非遗技艺频频亮相国家舞台。它们跨越琼州海峡,从村寨古厝的珍藏升华为带着体温的文化信使,向世界讲述海南故事。

  黎锦:指尖经纬,织就世界语言

  在北京展会上,这幅来自五指山的黎锦丝线在光照下闪烁温润光泽,古老技艺焕发出崭新的时代生命力。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传承3000余年,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海南不断推动黎锦“走出去”,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展示黎锦,并将其作为“国礼”赠予海内外嘉宾。

  黄凌凤是《四季同辉·巾帼逐梦》的带头制作人。她表示,她们做的不只是一块漂亮的布,而是通过这块布讲述女性故事。

  整幅黎锦以春夏秋冬为时间纵轴,以“巾帼逐梦”为精神内核,围绕海南五指山,通过春天茶园、夏天雨林、秋天梯田、冬天船屋的四季意象,描绘当代女性多彩而灿烂的生命周期与发展图景。

  当全球妇女峰会的聚光灯亮起,来自中国五指山的这份深情厚谊,正以其千年技艺的时间刻度和复杂难度向世界宣告:每一位女性的奋斗与梦想,都如同黎锦上的一针一线,不可或缺,共同编织出人类文明更加灿烂的未来。

  椰雕:方寸之间,容纳万千气象

  同样亮相全球妇女峰会的还有海南椰雕花瓶《黎寨风情·椰风海韵》。这组花瓶以海南特有椰壳为材,综合运用平雕、凹雕等技法,生动刻画了黎族村寨生活图景与椰风海韵的自然风光,出自海南非遗传承人柯秋枫之手。

  柯秋枫从事椰雕工艺品制作近30年。他介绍,传统手工椰雕制作工艺复杂,一件成品的成型需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镶嵌、抛光、修饰等多道工序。

  “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刻刀就会跑偏,划破手掌或胳膊。”柯秋枫手上留下了不少伤痕。他希望观众能通过《黎寨风情·椰风海韵》,感受到海南非遗的鲜活与厚重,看到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生命力。

  海南椰雕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享誉于世。宋代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于士大夫宴席。明清时期常作为贡品献给朝廷,故有“天南贡品”之美誉。

  如今,椰雕工艺品已成为各种场合摆设的精美艺术品,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柯秋枫的椰雕作品也多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作为“国礼”赠予海内外嘉宾。

  琼剧:琼音雅韵,共鸣时代心声

  每当夜幕降临,在海口红城湖一带,总能听到婉转悠扬、韵味十足的琼剧唱腔。琼剧是海南代表性地方大戏剧种,用海南话演唱,明末清初发祥于今海口一带。

  作为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剧种,琼剧多活跃于海南本土及东南亚琼籍华人聚居地。每逢传统节日,或有学子金榜题名、老人做寿、华侨回乡等喜事,当地多会请剧团唱琼剧庆祝。不过近年来,琼剧也屡屡登上国家乃至国际舞台。

  9月中旬,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这是琼剧阔别十年后,重登中国戏剧节舞台。

  舞台上,琼剧唱段声声入耳、直叩心扉,唱出了黄道婆从崖州逆境重生,到革新纺织技艺、衣被天下的壮阔历程。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林川媚唱腔婉转、身姿灵动,将黄道婆的传奇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看来,这不仅是全国性的艺术交流平台,更是向全国观众展现琼剧魅力的最佳契机。《黄道婆》用实际行动证明,地方戏曲不仅能守望乡音,更能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支点,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海南故事的使命。(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江华)

【纠错】 【责任编辑:韩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