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宁市北大镇尖岭村村民正在采鹧鸪茶。新华网发
“以前没人管的野树,现在采片叶子都能换钱!”海南省万宁市北大镇尖岭村村民王丽捧着刚采的鹧鸪茶叶,笑得格外开心。
过去,尖岭村守着好生态却没产业。如今,在驻村团队的帮扶下,村里搞起鹧鸪茶林下种植、龙尾河桨板运动,不仅建起加工坊、展销店,还带火了民宿农家乐。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曾经的“穷山村”凭着特色产业实现转型,稳稳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这样的增收蜕变,正在海南乡村不断上演。近年来,海南省在筑牢农村弱能力群体救助底线的同时,更聚焦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需求,围绕就业赋能、技能提升、创业扶持等关键环节,在全省推出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的帮扶举措,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
精准识别
“大数据”到“铁脚板”,一人一档全覆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面对“如何精准帮扶低收入人群”这一民生课题,海南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大数据筛查+入户摸排”双轨并行,变“被动等待求助”为“主动上门帮扶”。
“我们不再等群众上门求助,而是主动敲门、主动发现、主动帮扶。”海南省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全省人社一体化平台,海南先通过大数据初步锁定有增收需求的低收入群体,再由各乡镇就业驿站工作人员、村干部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开展“敲门式”入户摸排。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打金村,工作人员排查时发现,村民谭永会有创业想法但缺方向、缺资源,一些农户有土地却没合适种植项目,仅靠零散种植一些作物,收入微薄。针对这些需求,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为谭永会提供凤梨产业发展建议与帮扶,支持他带头试种。

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打金村农户正在分拣凤梨。新华网发
如今,谭永会带动全村发展凤梨产业,已从第一年的48亩扩大到406亩,涵盖金钻17号凤梨、手撕凤梨等三个品种,亩产约4000斤,产品远销北京、湖南、四川等地,成了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要支撑。
产业的多元发展,离不开精准的帮扶机制。通过持续深化走访排查,既能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更能靶向对接就业需求,切实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增收。
分类施策
“量身定制”增收路,多元帮扶见实效
民事皆大事,点滴系民生。针对各群体的不同需求,海南坚持“一类一策”“一人一法”,走出一条差异化、精细化的帮扶之路。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多面临“缺产业、少技能”的困境,海南通过“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双轮驱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临高县博厚镇大雅村探索出“工厂+基地”增收模式,依托金牌港园区企业引导村民就近就业,依托千亩凤梨种植基地从“脱贫摘帽”到“幸福加码”。
“我通过‘金牌住工’劳务品牌的培训,学会装配式建筑的技能,目前在康庄住工做网笼工,一个月收入6500元,平时下班回家还能照顾好家人。”临高县博厚镇大雅村委会拥武村村民王少玲高兴地说。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大雅村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4377.17元,较上年增长13%,每一户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用无人机喷药,省时省力省钱。”这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大美村村民黄振德今年才掌握的新技能。今年3月,黄振德参加琼中县就业服务中心免费无人机操作培训,系统学习后拿到证书,购置无人机。如今,他不仅能用无人机高效管护自家作物,还承接周边村民打药订单,按每亩50元收费,每月额外增收2000至3000元,从“传统农民”变身“职业飞手”。

临高县博厚镇大雅村千亩凤梨种植基地。新华网发
特色农产品丰富、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完善……依托电商直播的良好基础,琼中县就业服务中心因地制宜打造“琼中主播”劳务品牌,吸纳乡土人才和行业新人加入。目前,“琼中主播”团队已有581人,累计带动就业1000余人次,助农销售近2000万元。这一特色劳务品牌,成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打开增收大门的“金钥匙”。
长效护航
政策机制双保障,增收成果稳得住
百姓忧乐事,事事总关情。为让农村低收入群体帮扶“不脱节、不断档”,海南从政策到机制双向发力,为帮扶成果“上保险”,让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稳。
政策层面,海南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据海南省残联公开的数据,2022至2024年,全省累计发放残疾人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相关资金达1983.13万元,直接帮助2058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落实“安置残疾人就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用政策红利激发企业吸纳困难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企业得实惠、群众得工作”的双赢局面。
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海南也给予大力支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北铺村村民蔡笃强是一名肢体残疾人,两次获得海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式面点师项目一等奖,他的面点店接纳了7名残疾人就业。省残联为其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08万元,助力打造“蔡皇牌”月饼等残疾人创业品牌。
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也让帮扶更加“触手可及”。“海南好就业”小程序累计发布岗位293万个,实现“城区15分钟、乡村5公里”就业服务圈全覆盖,群众足不出村就能浏览岗位、提交简历。省就业局还建立了“年度服务清单”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每月一跟踪、每季一评估、每年一调整”的“三个一”跟踪管理,根据就业进展动态调整策略,如为低能失业人员推荐社区服务岗位,为技能不足者优先安排“订单式”培训,让帮扶始终“跟得上需求、接得住期盼”。
在自贸港建设的热潮中,海南以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把帮扶的“阳光”照亮更多角落,让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饭碗”端得更稳、生活更有奔头、更有希望。(文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