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的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
从位于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AI机器人到乐东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从海口的“科技+品牌”模式到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甘薯“疗伤”技术……一系列硬核“黑科技”正为农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能,让农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起来。近年来,海南充分利用热带自然资源优势和自贸港政策红利,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育种添“慧眼”
科技加速“一粒种子的蜕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正让育种周期不断缩短,品种质量持续升级,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在三亚南繁基地,农技人员弯腰劳作的身影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往来穿梭的AI机器人与高大的轨道式采集设备。“从耗时近半年的人工采集,到机器人的‘一键获取’,棉田表型数据采集效率因科技赋能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张建华介绍。除此以外,基地内高5.7米的轨道式高通量植物表型采集平台,集成5种高精度传感器,可快速采集分析植物品种的可见光、高光谱、叶绿素荧光等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决策依据。
科技的力量还延伸至实验室。三亚电子加速器诱变育种实验室为海南创制更多的优异新种质资源、培育新的优良品种提供支撑,已为全国106家育种单位处理各类试材超4000份,在椰子、油茶等热带果树育种领域持续突破技术瓶颈。
种养变“智慧”
科技重构“从田间到海洋”的生产图景
从陆地种植到海洋养殖,科技正重构海南农业的生产模式,让传统种养告别“看天吃饭”,迈向精准高效的现代化新阶段。

农户在东山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采摘火龙果。
在海口东山现代农业产业园,进口喷灌设备构建起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系统,为每一株火龙果配备专属“营养师”,720亩火龙果年产量达40多万斤。“我们一边学习技术一边打工,一天能挣140元,公司还买了保险。”东山镇儒万村村民陈学英的话,道出了农民参与智慧农业的切实获得感。
时值冬季瓜菜育苗关键时期,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崖州基地工厂化育苗基地里,自动化播种机高效运转,育苗盘在传送带上匀速移动,精准完成填土、压穴、播种、覆土、浇水等一系列工序。昔日依靠人工弯腰点种的繁忙场景,正被这种高效、精准的机械化育苗模式所取代。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定点帮扶临高县的重点项目——莲雾数字化种植项目落地临高县“龙洲一号”家庭农场,部署土壤多参数传感器、气象监测站、虫情监测仪及高清摄像头等智慧农业设施。农场主王开现介绍,每年在这里要进行270人/次的技能培训,辐射周边市县的农户,大家学习新技术的劲头很足。
科技的触角还伸向蔚蓝深海。乐东黎族自治县龙栖湾的普盛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如同一座深海“智慧城堡”,可抵抗17级台风,通过光伏供电实现能源自给,搭载的智能系统实现自动投饵、鱼群监控与水质监测,让深远海养殖更可控、更高效。

绿橙基地使用智能分选设备。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绿橙基地,AI+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智能分选设备可以为琼中绿橙做“无损体检”,精准筛查糖度与瑕疵,让琼中绿橙直达全国市场,解决了人工分选糖度不均的难题。在文昌公坡镇的稻田里,收割机精准作业,政府每亩30至50元的农机补贴让农户积极性倍增。“机械化成本低、效率高,还能抢农时保产量。”文昌市公坡镇力群村委会农户符绩吉感慨道。
产业链“升级”
科技打通“从品质到品牌”的增值通道
科技不仅改变生产环节,也在产业链各环节持续发力,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培育,推动农产品实现价值跃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广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甘薯高温愈合技术成了“创汇利器”。针对甘薯采挖中易出现的表皮损伤问题,企业通过调控温度、湿度与二氧化碳含量,7天即可完成果皮修复,使薯块健康率达94.7%,损耗率下降3个百分点。凭借这项技术,昌江甘薯出口加拿大,还与英国、中东等客商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澄迈县,澄迈福橙则通过数字化赋能品牌,智能分拣线精准分级果实大小与糖度,每箱橙子都带“身份证”,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种植户、检测结果等溯源信息,让福橙远销港澳与长三角地区。

广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甘薯“疗愈”的高温愈合库设备。
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更离不开体系化支撑。海南已建立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覆盖槟榔、石斑鱼、地方鸡等多个特色领域,近百名专家忙碌在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与此同时,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构建起“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金融活水。
用AI守护农田,让土地会说话;当AI当“车间主任”,养鱼更加智能。科技真真切切地扎根于每一片田野之中,它让海南农业更高效、更省心、更安全。
从南繁基地的“一粒种子”到百姓餐桌的“一份佳肴”,从陆地田间的“一片果园”到深远海域的“一座牧场”,科技正为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农民的增收路越走越宽,为乡村振兴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王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