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树皮衣、织黎锦……这个县把“非遗”搬进了20多所学校

2023-06-10 18: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海口6月10日电(记者 陈凯姿)“冒烟了,冒烟了!”首都师范大学海南保亭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李俊琪盯着木板上的凹槽,加速旋转木棍,只轻轻一吹,火苗就出现了。学习近一个月,他终于能独立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的全部操作。

  每个周三下午,走进首都师范大学海南保亭实验中学的黎族特色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基地,黎锦、藤编、钻木取火、树皮衣、鼻箫、蓝染等非遗文化工作坊内,都能看到学生们忙碌的身影。

学生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习织黎锦。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我们要在孩子们心中撒下一颗传承的种子。”首都师范大学海南保亭实验中学校长黄争志说,“多年以来,学校每学期都会开设黎族特色文化课。从去年年初开始,几项非遗文化也进了课堂,目的就是让本土文化不被淡忘,得到传承。”

  席地而坐,手操丝线;锤打树皮,缝制成衣;横握鼻箫,看谱吹曲;一色扎染,百图绽放……近年来,有着21项非遗项目、106名非遗传承人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20多所中小学校开设了以非遗文化、黎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课程或社团活动。

学生们分工制作树皮衣。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非遗文化课上,既有民俗风情理论讲解,又有传统技艺实践;既有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又有学生“自主开发”。到了期末,还有考核和奖励。

  “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学生可以‘零距离’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力度。”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高淑兰说。

  黎族藤竹编织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高会娟,虽然平时还要务农,但对于受邀讲课从不耽误。“非遗文化不能丢,需要一代代传承。下一代传承人,很可能就在这些学生当中。”高会娟说,两年来,她已经教会了600多名学生,至今仍乐此不疲。

高会娟将藤编技艺教给学生。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只是“机械式地学会”,首都师范大学海南保亭实验中学老师王庆林告诉记者,像钻木取火、树皮衣制作,学生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物理学原理,增加了野外求生技能,锻炼了动手能力,还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孩子们从传统的文化技艺学习入手,还不断有了创新。”在保亭民族中学的黎族蓝染非遗艺术工作坊,刘丽江老师拿起一件学生作品说,“你看,他们已经开始设计现代化的图案了,有时候我甚至跟不上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

刘丽江指导学生制作蓝染作品。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刘丽江说,非遗文化课不但陶冶了学生的审美,还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校园里,学习蓝染的学生都愿意穿戴上自己染上花纹、图案的衣裙、头饰,挎上自己设计的布包。

  在首都师范大学海南保亭实验中学学生梁琳琅看来,报名参加非遗文化课,让自己更加理解“爱和友谊”。“比如很多同学会提前制作好作品,在母亲节时送给妈妈,尽一份孝心;学习鼻箫之初,因为缺氧、手麻、头晕,一度想放弃,但同学们都过来鼓励我不要半途而废,不厌其烦地陪着我练习。”她说。

学生在练习黎族乐器鼻箫。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我们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抓手,希望培养具有海南特色印记的学生。”高淑兰说,“通过传承和保护,黎族非遗文化也正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 韩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968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