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土地资源活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2021-10-09 08:37   来源: 海南日报

  原题:文昌农村“三块地”制度综合改革取得成效,部分做法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

  土地资源活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对于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60岁村民陈李萍而言,忙得脚不沾地已成为她假期的日常。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她一天都不得闲,几乎每天都在村里的农家乐餐厅加班。“平均每天接待三到四桌客人。”10月8日,陈李萍高兴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自从2018年在农家乐餐厅当服务员以来,她平均每月有2500元左右的报酬。

  “现在村里的环境好,餐厅、民宿都有,慕名前来的游客还喜欢购买村民家里的农产品,村民增收渠道多,日子怎能不美呢?”大庙村村民小组长符茂深说。

  不止大庙村,文昌市昌洒镇白土村更是如此——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沿海小村庄,近年来得益于农村“三块地”制度改革,已然蝶变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村民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户户住新屋,家家有轿车,古树环绕、古色古香的村落,让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表示羡慕。”文昌市昌洒镇白土村党支部书记邢福旺笑着说道。

  说起文昌的“三块地”改革,文昌市委书记钟鸣明更是深有感触:“‘三块地’改革是对现有农村土地制度的一次深入探索,既充分发挥了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城乡土地平等入市、公平竞争,还将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后优先在农村配置,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同时,使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显著增加,老百姓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推动发展的向心力进一步凝聚,既让土地资源‘活了起来’,又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激活了乡村活力。”

  文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文天光告诉记者,农村“三块地”改革是指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文昌市自2015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例如“异地调整”入市制度、土地征收新程序、多元补偿机制、宅基地转换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侨胞有偿使用宅基地等5项创新制度。

  “实施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盘活农村大量闲置的老宅和土地资源,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文天光说。以白土村为例,该村通过改革,村民在获得土地征收货币补偿的同时,还获得了192亩安置留用地,使得户户住有新居。此外,通过协商的方式,白土村25.05亩集体土地成功入市,成交总价1185万元,村集体及村民收益达948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提升至1.68万元。

  然而,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文昌市“三块地”制度综合改革小组负责人黄慈玲介绍,改革初期,2015年文昌市仅成功入市1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研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的存量建设用地小且零散,难以利用建设项目。为解决这一难题,文昌市启动研究《文昌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异地调整入市实施办法》,并于2016年10月24日颁布实施。

  “探路,意味着无前例可循,所以要创新思路、大胆尝试。”黄慈玲说,在省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文昌市“三块地”改革各项创新制度得以顺利推进,2019年,省政府将多项审批权限下放至市县政府,加快推动了文昌市19宗505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总价达3.7亿元,村集体和村民直接收益达2.97亿元。

  数年改革成效,让文昌在全国试点中形成了海南模式,其中,土地征收新程序和多元补偿机制属于全国首创,“异地调整”入市制度属于在全国第一批实施,宅基地转换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属于省内首创。2020年1月1日颁布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吸纳了文昌的部分做法,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记者 李佳飞)

[责任编辑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79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