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念好“早”字诀 筑牢防疫网

2022-08-21 09:02   来源: 海南日报

  原题:强化落实“早筛查、早封控、早追阳、早转运”,推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陵水:念好“早”字诀 筑牢防疫网

  自8月16日以来,陵水黎族自治县已连续4天无社会面新增病例。该县按照省指挥部统一部署,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海南工作组和驻点工作组有力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强化落实“早筛查、早封控、早追阳、早转运”,优化“采、送、检、报、追、管、调”等重要环节,因时因势不断科学调整防控措施,在疫情防控和处置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形势明显好转。

  早筛查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早一分钟筛查,意味着危险系数少一分,也就能抢占制胜先机。

  “如果不是快速反应,疫情发展到什么程度真不敢想象。”谈及陵水这次疫情防控,陵水新村镇盐尽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林雄最大的感触就两字:快、早。

  8月3日,陵水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立即开展全员核酸采样,全面排查社会面隐患。特别是针对渔业重点人群,进行地毯式排查、管控。一场涉及渔业人员的核酸检测筛查拉开序幕,4个渔港31个村,应检渔民7626人,全部在3天内完成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由于此次病毒传染性强,仅对新村港周边乡镇(英州镇、新村镇、黎安镇)的渔业重点人群筛查还不行,不能完全切断传播途径。还必须对陵水所有居民进行彻底筛查,才能摸清疫情隐患情况。

  随后,陵水快速启动平急转换,高效运行扁平化指挥体系,县四套班子负责人直插一线防控体系,构建短、平、快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以最优体系、最快速度全力抗击新冠疫情。

  为保证筛查不漏一人,陵水构建下沉干部、村干部、网格员、民警、卫生人员“五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并采用无人机、喇叭、广播等宣传方式,实现人员排查到位、重点场所管理到位、宣传氛围营造到位、生活物资保障到位、应急预案措施到位的目标,在疫情防控中用新的举措取得实的效果。

  “推广‘五位一体’方式后,我们新村居委会的核酸检测工作包括秩序管理的效率都大幅提高。原来,我们每天在12时左右才能完成采集,现在10时20分左右就采集完了。”新村镇下沉干部万兴开说。

  筛查中,英州镇54个小区实行疫情防控“小区长”管理制度,各“小区长”以小区为阵地,冲在战“疫”第一线。

  “‘小区长’主要的职责有两个,一是做好小区疫情风险管控,防止出现输入性病例;二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业主们解决吃住以及就医等问题。”英州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善熙说。

  截至目前,陵水已陆续开展12轮全员核酸检测。同时,对前期采样进行查漏补缺,发动村(社区)干部逐一入户走访,对漏采人员进行补采,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早封控

  “不进不出、足不出户”

  海南本轮疫情是由奥密克戎BA.5.1.3变异株导致,该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隐匿的特点。

  为加强渔业人员管理,陵水统筹农业农村、综合执法、公安、海岸警察、乡镇政府等多方力量,加强驻港驻村一线监管,对渔船进出港实行闭环管理,严格管控渔船休渔期进出港和渔民的流动,坚决防止海上疫情输入。

  同时,根据疫情形势科学研判,疫情发生第三天,即8月6日,陵水果断实行全县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措施,各村(社区)设卡管控,各类公共场所关闭,暂停城市公共交通,除保障社会基本运行服务、疫情防控和紧急特殊情况外,全县范围内限制人员流动,原则上“不进不出”“足不出户”,全力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太不容易了,如果不是果断封控,疫情不会这么快得到控制。”陈林雄说,陵水第一例确诊病例在新村镇出现后,盐尽村压力倍增。

  “盐尽村经常来往确诊病例所在渔港的群众不在少数,周边几个村的群众要前往渔港也要经过盐尽村,疫情传播风险有多大可想而知。”陈林雄说,村里立即召开“两委”会议,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设置值守卡点,实施人员管控,所有群众一律只进不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很大。盐尽村是新村镇人口最多的村,全村约3900名群众分散居住在长3.8公里的223国道两侧,仅出村主要路口就有31个。如何将这些路口全部封闭管理,成为一道难题。

  盐尽村“两委”班子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就地取材,利用铁丝、警戒线、红线、警示牌等材料解决封闭管理问题。同时,盐尽村还组织疫情防控巡逻队,在国道沿线24小时巡逻,确保真正做到封闭管理。

  早追阳

  “先行告知、后续网报”

  “混管异常的具体信息发来了,马上行动!”8月13日12时47分,接到一份混管核酸异常报告表和被采集人员信息表后,陵水“追阳”工作专班信息组组长郑孟丽快速反应,立即组织信息人员进行核查。

  “请问您当前位置在哪”“请做好居家隔离,等待医护人员上门采样”……电话声此起彼伏。10分钟之内,信息组就摸清了10名核酸异常人员的相关信息,并推送给驻点英州镇的“追阳”小组和英州派出所民警杨凯。

  在采样人员配备装备之际,杨凯先行上门进行管控,并提前熟悉路径,为“追阳”小组工作人员快速准确上门入户排除障碍,节省时间。

  12时55分,5个追阳小组完成准备工作,分头出发前往10人所在位置,并于13时5分完成全部采样工作。

  没有多停留一刻。13时35分,核酸样本试管全部到达县疾控中心,转运箱上所张贴的红色“追阳专用箱”标识,能保障其第一时间上机检测。

  从接收混管异常信息,到复采样本成功送检,不到50分钟的流程衔接如此顺畅,缘于满满的“细节”把控。

  “‘即生即报’很重要,我们通过‘先行告知、后续网报’措施,确保各方信息高度共享,提前做好充足准备。”该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朱学充介绍,陵水还专门为“追阳”行动队(即采样组)制作了红色通行证,各乡镇内部卡口见到该证,必须第一时间放行。

  “就近原则”也在“追阳”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在该县疫情防控任务较重的新村、英州、黎安等镇都有“追阳”小组驻守,以便更快捷地上门复采。

  此外,各环节层层压实责任,全链条有专人实时追踪进度。当天18时14分,人员核酸单采结果上报至省指挥部“追阳专班数据更新群”,此次追阳任务在6小时内完成。

  在确定混管阳性人员后,流调侦察兵就要立即接过与病毒赛跑的接力棒,其中“粗+精”“两同步”是保障陵水流调工作时效性、精准性的关键。

  “面对初期全县阳性感染者数量较多的情况,我们会立即联合基层群众、村(居)网格员等力量,开展初步‘粗’流调,并同步管控风险人群、发送流调信息至流调队伍。与此同时,流调队开展全面‘精’流调。”流调溯源组负责人符祥鹏告诉记者,在这样紧密、互补的配合下,目前两个小时左右就能摸清病例的基本轨迹和关键风险,完成核心信息调查报告,6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早转运

  “以快制快、日清日结”

  “351人,需要16辆大巴车和20辆出租车。”8月12日16时50分,转运组负责人邓兰接到了新的转运名单,立刻根据工作流程,将任务派发给组内负责具体乡镇的专员。

  从所在地到隔离点,要想做好“点对点”的转运工作,时间就得从“前端”和“后端”节省。为此,该转运组与疾控中心核对前一天转运人员、数量,并对接当天转运任务预估量。

  “接到具体名单后,我会在第一时间安排相应运力,组员负责对接乡镇通知密接者,并提前确认隔离点的情况,统计隔离房间。每个环节应该抓什么,大家都很清楚,不会浪费时间。”邓兰直言,设置全程专员跟踪对接,是转运工作高效顺畅的关键,她也会随时接收一线反馈的转运数据和问题,联系各个部门,将难点、堵点一一解开。

  面对密接、次密接者人数突增的情况,该转运组动态调整,以保证运力,同时优化转运方案,减少批次和时间。该中心采取一联三串的方式:一联是联系疾控中心,三串是串接住房保障点、乡镇转移点和各个隔离点。做到转运任务下达及时、信息传导有效、转运车辆及时出发、转运密接者信息及时采集、闭环追踪不断档,转运工作不分昼夜,以快制快加快转运速度,将日均转运人数提升几倍,在短时间内做到了“日清日结”的要求。

  目前,陵水整体密接转运时间从8小时提速至5小时,日转运能力能达到600余人,疫情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阳性感染者转运工作上,由分管县领导统筹,全县发动县医院阳性转移小组、密接转运小组、乡镇管控队伍、消杀队伍,同步开展转运、排查、管控、消杀工作,并提前将隔离点准备到位,确保每一个阳性感染者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管控到位。

  在畅通信息方面,陵水实行“同步推送”+“同步管控”+“同步反馈”。阳性病例及密接、次密接信息由疾控中心、乡镇政府同步推送到基层社区(村),对2小时内未转出的阳性病例和8小时内未转出密接人员立即上报,推动尽快转运。

  陵水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防控成果来之不易,陵水将进一步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坚持“以快制快、以快制胜”,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压实责任,采取更加坚决果断、科学有效、暖人暖心的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的健康安全,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记者 王迎春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利声富)

[责任编辑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893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