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世界级”非遗项目海南黎锦技艺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著,守正创新增强产业活力
千年古艺“织绣”时代华章
在阳光的“炙烤”下,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茂密的绿植仿佛新上了层“染料”,绿得更加鲜亮。绿荫掩映中,毛纳村文创展示店里琳琅满目的产品更显色彩斑斓。这两天,店铺主理人、“90后”设计师陈孟丽一边忙着构思新产品,一边张罗着带作品到三亚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很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手艺活,既传统又时尚。”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纳村,沿长廊察看黎族特色农产品和黎锦、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留下了殷殷嘱托。
牢记嘱托,用心“作答”。5月1日,在五指山市政府的邀请和支持下,经过一番筹备,陈孟丽带着自己这两年来精心设计的产品来到毛纳村开办了这家文创店。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下简称黎锦技艺)自2009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如今有越来越多像陈孟丽一样的年轻人加入,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并伴随着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无限潜力,绽放瑰丽光芒。
守护
从不足千人到近两万人掌握技艺
翻阅13年前由我省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在20世纪50年代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目前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其中掌握絣染技艺的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仅有5人,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眼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正受到来自现实的严重威胁和巨大风险,急需采取保护措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正式启动。2006年,黎锦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09年,我省针对黎锦技艺开展深入调研,启动申报工作。
最终,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成为我国首批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由此,黎锦技艺正式成为一项“世界级”非遗,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黎锦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首要问题是在推进黎族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履行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黎锦保护传承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发动琼中、白沙、昌江、乐东、陵水、保亭、东方、五指山、三亚9个市县共同推进,黎锦技艺保护传承工作掀开崭新一页。
高位推动之下,政府、企业、传承人,环环发力,形成守护合力。
2008年,“黎锦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启动,来自五指山市的刘香兰第一时间报名并成功入选。得到“黎锦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后,刘香兰开始在村里建立黎锦传习所,召集村里的妇女一起织黎锦,让更多人加入黎锦技艺传承队伍中来。
如今,黎锦技艺3位国家级传承人、25位省级传承人,以传帮带、合作社等形式带领村民们织锦创业,用黎锦“记录”新的历史。
2013年,我省启动黎锦进校园实践课程。黎锦进校园,是扩大黎锦技艺传承群体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省9个民族市县中技学校均开展了黎锦技艺专业课;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黎锦技艺实践课,其中,白沙、五指山等市县在中小学及职业学校达到全覆盖,参与实践课学习的人数超过1万人。
2019年9月,“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举行,海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现一份10年保护与传承的“成绩单”。
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至今,全省在5个民族市县建成5个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保持148亩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供传承所需,“织女”由2009年申报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如今的近2万人。
2021年5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出台,进一步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5月,《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出台,为我省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推动海南特色非遗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省旅文厅将擦亮黎苗文化这张文化‘名片’,积极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工作,推动黎锦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举办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示展销活动,带动全省传统手工艺振兴,服务更多的老百姓,促进海南非遗得到保护和传承。”省旅文厅厅长李辉卫说。
连接
从传统技艺到产业动力
多年来,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凯一直在寻找黎锦与当代人生活的“连接点”。在郭凯看来,“连接点”是赋能传统非遗的重要力量,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
2005年创办公司以来,郭凯通过不断研发设计,与国内时尚品牌合作,为黎锦探出了一条时尚之路。在锦绣织贝的展示馆中,有收藏级的黎锦作品,也有体现黎族文化元素的设计作品,这些服饰产品更符合现代人审美,也更适合日常工作生活场景。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黎锦技艺迈释放潜力的第一步,便是成为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硬技术”。各级政府鼓励传承人成立合作社、个人工作室。截至目前,全省建成黎锦技艺传习所65所。
“我们现在有员工60多人,她们农闲时织锦,我负责找销路。”刘香兰成立了公司,带动周边农民学习织锦,增加收入,在传承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日用化、市场化、时尚化依托于强大的研培力量。近年来,海南不断创新黎锦技艺,产品设计、开发与市场对接与企业高度融合。省教育厅鼓励高校进行基地、工作站等建设。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高校开设黎锦相关课程,加强与省外高校、设计机构交流合作,在市县建立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等。
传承
从乡村小径到世界舞台
2020上海时装周,2020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郭凯带着锦绣织贝的黎锦服饰走上了一个又一个舞台,不断拓宽黎锦的展示平台。她的心愿是“让世界看见黎锦之美”。
推动黎锦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栈民宿、文旅活动、展览展示,黎锦如海南文化“大使”,向世界展示海南特色文化。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1年(第六届)海南世界休闲旅游博览会、三亚文化产业博览会……作为海南岛重要的文化符号,黎锦在重要的展示平台上从未缺席。“国潮”风之下,黎锦技艺也在迸发鲜活的生命力,创造更多效益。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海南用心、用情、用力开展一场静水流深般的守护,守住传统,护住特色,让属于海南黎族的民族记忆成为新时代中华绚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黎苗文化和海洋文化。刚刚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深入挖掘黎族文化等海南特色文化,大力开展南海海洋文明研究,积极配合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在中华文化保护传承中展现“海南作为”、贡献“海南智慧”。“黎锦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做好黎锦保护传承工作,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下一步,省旅文厅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进一步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推动黎锦技艺创造更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海南自贸港文化发展增添亮眼一笔。”省旅文厅党组书记林光强说。(记者 尤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