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海南省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7998元

2023-01-06 08:50   来源: 海南日报

  原题:守好防返贫底线、筑牢收入保障线,去年我省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7998元

  新年新气象 乡村添新景

  新年伊始,琼岛处处农忙景象——

  文昌市公坡镇水北村,一条“牛—蚯蚓—牧草”的循环农业生态链高效运转,“串起”约200万元的年产值;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水富村,“清单积分制”的创新推出,让村民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愈发高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一支新成立的童声合唱团正在排练,歌声袅袅绕过山峦……

  广袤乡野间,乡亲们走出了发展新路子,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过去一年里,我省坚决压实各级责任,坚决守好防返贫底线、筑牢收入保障线,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享有更多实惠,点滴变化正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答卷。

  压实各级主体责任

  乡村振兴工作队覆盖所有行政村

  1月5日一大早,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的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里,村民们穿梭在成行的圣女果种植架间,麻利采摘、分装果实。

  “目前圣女果陆续上市,年产量预计有5万斤。”说话者是堑对村驻村第一书记劳民。他几天前入户时不慎摔伤了腿,尽管医生嘱咐要多休息,但他还是一路从村委会办公室“转悠”到了田间。

  闲不住的劳民,去年有257天守在堑对村。守在村里干啥?带着村民们开公司、办音乐节,发展山栏稻、圣女果等产业。

  原本今年7月就要离任的他,不久前主动递交申请,选择留任至2025年,“致富的‘种子’刚刚播下,我想亲眼看着它们结果。”

  像一颗种子般扎进村里,像劳民一样的党员干部并不在少数。

  去年,我省继续压实各级领导责任,省委主要领导逐个市县点问题、提要求、定目标,各市县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部署、督落实,500多名市县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建立联系点,专盯落后乡镇、集体经济薄弱村。与此同时,省委从全省各单位选派8200余名优秀干部,组成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的2758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做到“一乡镇一队、一行政村一队”。

  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和齐心参与。

  为凝聚强大合力,我省强化行业帮扶责任、定点帮扶责任和社会帮扶责任,教育、医疗、医保、住房、水务等部门各司其职,巩固安全饮水和“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去年,全省255家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定点帮扶267个脱贫村,从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820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项目1137个,累计投入资金71.48亿元,惠及849个行政村。

  强化动态监测帮扶

  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

  一块地能有几份收入?五指山市南圣镇同甲村给出的回答是4份——房前屋后的一片片槟榔林里,石斛树上植,茶叶树下种,林间还散养着一群山鸡。

  这是五指山大力发展“立体式”种养模式的缩影。

  去年,我省紧盯重点市县抓整改,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立健全合力倾斜支持挂牌督办市县的常态化帮扶体系。目前,五指山、临高两个挂牌督办市县顺利摘牌,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本省自查发现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坚决守好防返贫底线,不止于重点市县。

  为织密“保护网”,筑牢“防贫堤”,我省念好“早”字诀,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狠抓动态监测和帮扶,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抓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去年,我省发放教育特惠性资助2.38亿元,受益学生20.03万人次;全省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参保率100%;全省农村危房改造竣工率100%;全省共有7.7万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享受低保或特困兜底保障,实施临时救助2.6万人次。

  如果说这是一份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的成绩单,那下面这组数据则是我省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生动写照——

  产业帮扶促增收。去年,我省共安排产业帮扶项目衔接资金23.4亿元,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省联农带农产业帮扶项目收益分红3.03亿元,惠及脱贫户和监测对象12.66万户次、51.18万人次。

  稳岗就业促增收。去年,我省先后开展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行动、全省就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和“百日攻坚稳就业”专项行动,全年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31.34万人。

  消费帮扶促增收。去年,我省不间断举办“消费帮扶月”“消费助农大集市”等活动1067场,打造“空中消费帮扶专馆”,拓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全年全省消费帮扶产品销售总额2.08亿元,受益脱贫户8.5万户次。

  金融支持促增收。去年,我省累计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1.2万户、3.71亿元,与1113个行政村签订整村授信协议,实施18个农业保险险种,并进一步优化天然橡胶保险政策。

  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我省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作为巩固衔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机制、夯实基础、综合施策,去年全省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7998元、同比增长14.5%,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坚持共建共治理念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不久前,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得知参与即可每人获得10个积分后,村民陆文华果断拉上了一家六口齐上阵,“原本觉得可去可不去,但如今就想多参加活动赚积分、争排名。”

  陆文华“赚”的积分,来自我省去年推出的乡村治理“新招”——

  积分制、清单制,即通过对乡村发展事务、村民行为等内容进行清单量化,用于兑换各类生活用品或与评先评模挂钩。

  “之前村里的公共事务有时难以推动,一些村民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昌江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林克爱注意到,积分制、清单制让村里的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如今大伙儿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愈发高涨。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去年,我省坚持共建共治理念,深化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乡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短板,努力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去年,我省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建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25.65万座,普及率达99.1%;率先实行生活垃圾全焚烧处理和全域海上环卫制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覆盖率达100%;以“六水共治”攻坚战为载体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完成2192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建成1700余个美丽乡村,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

  一年来,我省加大乡风文明创建力度,策划开展全省性“乡风文明·七个倡导”破陋习、树新风巡演活动,同时实施“积分制、清单制实践扩面增效专项行动”,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改善,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和美乡村,孕育生机无限。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我省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将继续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让全省广大农民生活更上一层楼。(记者 李梦瑶)

[责任编辑 韩昊辰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92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