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名师点评我省高考语文作文题:
紧扣时代主题 考验思辨能力
每年高考,语文作文都备受社会公众关注。6月7日,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语文学科教研组长邹燕妮、海南华侨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宋献良、海南华侨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徐永清,邀请他们对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进行分析点评。老师们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是典型任务驱动式材料作文,既接地气具体可感,又容易引发共鸣,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思辨力强,有自己独特感悟和思考的学生更容易拿高分。
命题体现立德树人鲜明导向
邹燕妮介绍,今年我省的作文题目是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语境和追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科语境下,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驱动,让青年学子撰写作文。
题目展现了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旨在弘扬模范精神、凝聚奋斗力量,并对青年学子进行了生动的职业规划教育,鼓励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向先模学习、从先模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个人价值融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干一行、爱一行,争做未来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生力军。
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宋献良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也充分释放了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作文材料以榜样的力量坚定青年理想信念,更加聚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考察。”宋献良说,这也提醒教师,要强化德育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语文生态环境。
把握题中关键词语关系和内涵
考生们拿到作文题后,应该如何审题立意?三位老师也分别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材料中科学家、摄影家和建筑家的事例,分别印证了作文主题‘选择、创造、未来’。”宋献良说,考生可在材料中梳理作文主题的脉络,在答题时,紧扣“时代”、紧扣“人”,按照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创造什么样的未来的逻辑入手,围绕坚定“四个自信”、贡献青春力量、为国建立功勋等内容,写出内心所想。
邹燕妮表示,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主题是“选择·创造·未来”,从材料中可以读出三个关键词的内涵与关系。“三人的选择虽不同,但都依据他们自身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的目标而确定,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让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以及人民的生活未来更加美好。”邹燕妮说,可见“选择”“创造”“未来”三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即不同的‘选择’决定着不同的‘创造’方式,但都是为了达到开创美好‘未来’这一目的。”
“时代需要奋发有为之人。青年如何成为奋发有为之人?那就是要做正确选择,激情创造,拥抱未来。”徐永清也认为,考生在写作时应该把“选择”“创造”“未来”三者关联起来,以“选择”为突破口, 写“创造”,写“未来” ,“以此步步递进,把三者融合到一起,让文章看起来线条更流畅。”
化大为小、体现思辨精神
什么样的文章更容易在此次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分?
邹燕妮认为,命题人明确要求考生所写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表明命题人希望看到一名“青年”或“高三学子”的“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因此考生从解读材料到立意表达都要充分关照自“我”,作文里一定要有“我”在场,考生要充分思考自己作为投稿人,面临什么样的选择,如何进行创造,开启什么样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符合作者年龄、身份等特点且从小处入手的真情之作。
同时,稿件要体现思辨精神。高考作文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而是要检验学生在语文学科四大素养层面发展的水平。基本的理性思考和辩证分析能力要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考生还要学会‘化大为小’。”邹燕妮提醒,宏大主题作文强调写作内容的时代性、社会性、热点性,但考生容易产生千人一面的套话。因此,从小处入手,独具匠心的构思,别开生面的论证显得特别重要。(记者 计思佳 见习记者 刘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