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2022-12-15 08:36   来源: 海南日报

  原题:十年来,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万物有灵 保护有方

  琼西北,北门江之上。几种小小的鱼儿,让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专门为它们修建出一条“VIP通道”。沿着这条2.8公里的鱼道,花鳗鲡、海南石鲋等鱼类,可以一路洄游,找到自己的“回家路”。

  而山那边,海南长臂猿群家族徜徉在雨林中,迎着朝阳开喉“歌唱”,在树间觅食打闹。在多方努力下,这一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如今种群逐渐壮大,数量增至5群36只。

  万物竞自由,在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有很多。

  十年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并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取得丰硕成果。

  动作频:守护基因宝库

  海南省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地区之一,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天然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南一直在行动——

  近10年来,我省相继颁布和修订《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等2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规章,涵盖了栖息地保护、保护地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为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纵观我省各地区、各有关领域中长期规划,其中不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而生态环境、林业、农业、自然资源、海关等部门,既在各自所辖专业领域“分兵把口”,又多部门“联动跨界”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系统举措,从部署到落实,我省瞄准守护生物多样性靶心,频频出招。

  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物种资源调查评估、传统知识普查、健全生态监测观测网络……一项项经年累月的调查,一组组扎实复杂的数据,见证着我省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监测监管能力,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增强“耳目”与“基石”。

  这一系列不断迈出的步伐,旨在以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天然基因库更加牢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海南路径”。

  成效显:筑牢生态屏障

  近日,80多只黄胸鹀现身海口东寨港,让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团队颇为兴奋。黄胸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列为极危物种,此次发现,刷新了该种群在海口的数量纪录。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近年来,不止是黄胸鹀,黑脸琵鹭、勺嘴鹬等“稀客”也常临海南。

  海南为何吸引它们“旅居安家”?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安全感”和“魅力”何在?答案在于我省构建的一道道生态保护屏障中——

  屏障之一,来自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系列工程,我省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61.5%增至2022年的62.1%,全国排名第三;天然林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2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生态质量常年为优,中南部山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比例显著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要发挥自然禀赋优势,更要靠科学“蓝图”和落地“路线”。

  目前,我省国土空间生态系统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一条条生态红线,护卫起“绿色空间”。海南省(本岛)及近岸海域近1/3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一心一带多廊”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

  划框子、建体系,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作为中国第一批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的省份之一,海南初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积4269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陆域面积12.06%,其他保护区占陆域面积约4.2%。我省还充分考虑重要生物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完整性,划定了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在逐步完善迁地保护体系上,我省积极拯救濒危物种,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遗传资源繁育基地,推动坡鹿、坡垒、白木香、降香黄檀、野生稻、野生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极小种群物种的迁地保护和种群恢复;不断加强重要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提升生物遗传资源持续利用水平。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与管理上,我省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屏障,织密外来生物入侵防范网络。

  接力跑:争做“优等生”

  “今年10月24日是第八个国际长臂猿日,当天在海口举办的2022年热带雨林国际保护研讨会上,宣布成立全球长臂猿联盟。”全球长臂猿联盟国际筹建组联合主席苏珊·切妮,十分乐于与众人分享该联盟成立的故事。

  推动长臂猿保护国际交流,是我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缩影。

  近年来,我省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持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在保护之路上,每滴水珠,都将汇聚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潮。

  如今,由公众参与的保护行动日益增多:观鸟爱好者积极参与越冬水鸟调查等鸟类监测工作;手机应用程序上的“保护地证书”“物种勋章”等互动活动,吸引公众了解身边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当前,我省建立各方合作机制,引导有关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和民间环保等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局面逐步形成。

  人人都是践行者,人人都是受益者。作为生态环境部授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白沙黎族自治县今年启动“两山平台”试点工作。一座山、一片湖、一亩林、一方田,白沙将碎片化的资源存进“两山平台”,对其重新定价,实现存量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再造,推动生态变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面向未来,海南也定下“升级”目标——

  下一步,我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目标,统筹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蓝图,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工程,逐步推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争做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等生”,建设生物多样性履约“海南样板”,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万物有灵,保护有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上,我省将持续“接力跑”,奔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 周晓梦)

[责任编辑 王雯君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9209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