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美丽画卷。
本报今日起开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琼崖新貌”栏目,联合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推出一系列行进式报道,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4·13”以来革命老区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担当作为,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动力,以拼搏实干、踔厉奋发的精神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4月16日上午,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塔昌村。
几十栋小洋楼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与艳丽的三角梅中,小轿车停在村道上。零星雨点滴在四通八达的硬化路上,很快蒸发干净。沿路向西而下,一湾碧水穿村而过,旁边有一处亲水平台。从平台放眼四望,乡村美景,尽收眼底。
“我小时候,乡亲们穷得连种子都买不起,只能去邻村借。”与海南日报记者并肩站在平台上,71岁的村民陈绵兴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感慨道,“现在这变化,真真称得上天翻地覆!”
塔昌村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村庄:早在1926年,村里就成立了党支部,是琼崖农村第一批党支部之一。这里也是琼崖革命主要根据地之一,中共琼崖特委第四届第九次扩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从1926年至1950年间,57位村民先后加入共产党,占全村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因为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屡次来犯,村里还曾三度成为“无人村”。
陈绵兴的许多长辈就曾参加革命。从长辈处听来的故事深深印在他脑海里——村里的房子被日寇一把火烧光,残垣断壁,乱石碎瓦,整个村只剩下半间房。村,不像村;家,没有家。
战火遗留下贫穷。45岁的村民傅后彬坐在自家庭院里,向记者讲述他这一辈儿时的经历——家里一套衣服缝缝补补,兄弟三人轮着穿,直到最小的弟弟也穿不下了才改作他用。
日子穷,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没有丢。
塔昌村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开展城乡统筹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短短2年时间里,仅有50多个劳动力的塔昌村,投工投劳达2万多人次,一举改变了过去“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旧貌,老村美起来了。
再往后,塔昌村又开展“整村推进”改造,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全部建成。2020年,塔昌村还评上了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胡椒、橡胶等特色产业稳定发展,青柠檬、蜜柚等新产业渐成规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老村富起来了。
有吃有喝有基础设施,人的思想就更活络。
村民从田地里走出来,走向更大的世界。譬如傅后彬、傅后坚两兄弟就立足本村,干起农产品收购,一人一年光是胡椒就要收约20万斤,成为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在硬化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塔昌村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建起了红色文化公园、农家乐生态长廊、休闲农业观光园等特色片区。海口市党史研究室和大坡镇大力支持,将符向一烈士纪念广场、林诗谦烈士墓以及红军山等周边红色资源一并整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塔昌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我们上街坐轿车,下地坐工具车。这都是托了共产党的福!”陈绵兴的语调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因为这个原因,在村口的党员之家,正中央的显眼位置挂着一句话:“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塔昌人民永远跟党走。”每年清明,村民都会一起祭奠革命先烈,给后生们讲塔昌村的红色历史,鼓励他们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更好地建设家乡。
怎么更好建设家乡?傅家兄弟就从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嗅到了新机遇——他们承包下村里的农家乐餐厅,重新装修,计划不久后开张迎客。
关于农家乐餐厅的经营,他们有清晰的构想:就用本地食材。不但新鲜,又能让村民增收,远期来看还能把本地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打出去。届时,特色农产品销售与红色旅游相辅相成,良性发展。
微风吹过,傅家庭院里的三角梅轻轻抖了抖身子,落下几朵花来。孩子们捡起来,笑着跑开了。
坐在庭院的摇椅上呷一口茶,傅家兄弟畅想着未来:“眼下,海南自贸港正在加快建设,肯定会带动塔昌村的人气旺上加旺。我们只要踏实肯干,日子就会再上一层楼!”(记者 习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