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加快建设
步步精心,为高精尖需求“加码”
1月3日23时,位于三亚崖州区创新路旁的工地上,依旧灯火通明,500余名工人密切配合,抓紧推进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项目建设。
放眼望去,这个占地面积约124亩的“大家伙”整体骨架初见雏形。U型结构的学术交流中心已完成主体施工,犹如一个展开双臂的大鹏,面向大海。
位于学术交流中心两侧的9栋方形建筑,未来将分别用作深海重载装备实验室、海洋信息感知技术实验室、航海智能装备测试与智慧航运研究实验室等。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项目将为深海重载作业装备、深海新能源开发装备、深海探测装备、海上智能无人装备、深海平台作业监测与安全保障、深海通信和导航等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打造全国深海科技领域研发的开放式共享基地。
侧耳倾听,海浪声交织着施工作业声不绝于耳。基础底板施工、砌筑工程施工、装配式钢结构施工、外幕墙施工、试验台座钢骨架施工……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穿贴有安全反光条施工背心的工人正铆足了劲干活。
“项目由学术交流中心和9栋单体建筑构成,包括多个专业施工内容,相同专业又存在多个分包单位,协调组织不力将会对工期产生影响。”项目施工方、中建六局执行经理常晓龙透露,多专业的施工组织是项目建设的难点。为克服困难,项目使用数字化施工仿真优化技术,引入智慧工地系统,对项目工期、质量、安全进行全方位在线管理,智能测量工具对实体质量进行检测,安装43个摄像头实现施工场区全覆盖,随时掌握现场情况。
作为高精尖的科研公共平台,项目建设少不了碰到一系列难题。5号楼超长水池施工如何保证池体一次浇筑成型且没有施工冷缝、7号楼大型离心和聚波测试平台及其配套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精度如何确保误差在2毫米以内……
一系列的施工挑战,既考验工人的施工水平,也检验着施工方的工程组织能力。
在5号楼施工现场,施工方事先参数化设置水池底板混凝土不同配比、不同养护方式等数据,对备选施工方案进行模拟,标定对流系数和导温系数,对大体积水池进行多方案温度场、应力场的仿真模拟,自动生成各方案混凝土裂缝产生比率,而工人则精细施工。而在7号楼内,工人则对精度要求高的圆形池壁采用专门定制拼装木模板,在现场即将具备施工条件时同步加工定制木模板,无缝衔接下步工序,满足精度要求的同时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紧抓质量不放松,我们和时间赛跑。项目总投资近29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完工。”紧盯着施工实时大屏,常晓龙一边说一边拿起了对讲机,提醒相关工位注意事项。(记者 黄媛艳)